语文教学有效训练重三要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_liuyu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良言。在语文教学中,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作业内容的设计和适时的训练。训练的得法和有度,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所谓训练的“度”,是指训练适度,它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即训练速度、训练力度和训练梯度。训练适度就是在语文训练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力状况和教学内容的难易,在规定时间内对学生进行适当地训练,以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质的目的。注意了这三个方面,训练才能规范、有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语文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注重以下三要。
  1 要训练时间把握适当
  中学课堂时间只有短短的45分钟,教师必须要在这有效的时间里准确而迅速地将设置的教育目标传授完,同时为了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好知识内容,还必须要组织灵活而有效的听说读写训练,努力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学习,让课堂变得丰满、充实,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训练的速度和节奏。如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把握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文或语段的阅读,然后测试阅读效果,或提问限时口答,或以试卷的方式进行书面表达训练,或以复述的方式检测把握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有了速度训练,才会有语文课堂大容量和高效率,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训练的适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或只有一两个学生回答,教师急于阐明自己的观点,判明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还有的老师,向学生提出密集的问题,一个问题还没有弄清,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学生疲于应付,难以招架。这样的训练没有掌握好必要的适中的速度和节奏,缺少从感知语言到理解语言再到运用语言的内化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只看见了个别能力超强的学生,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的所谓能力训练只不过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罢了,根本谈不上训练速度的适中。笔者以为适中的训练速度应该是让大多数同学能接受、能明白,做到有张有弛,快慢适宜,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节奏疏密有序,学生始终处于高昂的学习状态。
  2 要训练力度考虑适当
  训练力度是指在适中的训练速度下,在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与挖掘。学生个体有明显的差异,语文教师往往因为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低而降低训练的难度,影响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能够通过不同渠道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需要,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吃得饱、吃得好。拓展训练的广度。语文是个开放的学科,跟社会联系紧密,教师要引导学生纵横求知,在训练的广度上深人拓展。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就可在教学中充分的使用多媒体播放苏州园林风景片,使学生在视野、思想上得到开阔,紧贴着课本和风景片的内容设计一些训练题进行训练。训练时还可让学生进一步寻找资源,开创性答题,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丰富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在训练广度上拓展时,要对训练内容慎重选择,尽量控制训练的题量。同时还要注意挖掘训练的深度。训练深度的挖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遵从认知规律,逐步加深,由表及里,提高学生分析事理的能力。
  3 要训练梯度讲究科学
  梯度训练是学生掌握知识难点的重要方式,优秀的老师总会在学生难以掌握的地方设计有梯度的题目,让学生逐步突破难点、解决难点。语文训练中,训练跨度过大,学生无法适应;训练无序,学生无所适从;训练层次过低,学生则重复做无用功,白白浪费大量精力。要想使学生把握难点,教师必须在训练的梯度上下功夫,如关于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训练,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等等,而在小说中使用的手法往往不止一种,变化无穷,多种手法综合运用。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若不能从整体上设计科学的训练梯度,而只是将不同知识点杂乱无章地直接告知学生,或都安排在一篇小说阅读训练中,势必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茫然无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遇到这样的练习,就要按照由易到难、从低到高有分别地确定训练重点,循序渐进,扎实训练。如学习《故乡》,针对性地安排语言描写训练;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重点训练环境描写等,通过分层次训练,教师将一个个教学重点难点,分解成一个个很小的步骤,逐步达到训练的目标,梯度练习的设计降低了教学的难点,学生也在愉快的学习中深入浅出地完成了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训练任务。由此可见,语文训练离不开科学的梯度训练,梯度训练是教师达到教学预期的重要方法。梯度训练不可贪求速成,也不可零零碎碎。要讲究科学,因为梯度的科学既可以大大减少练习的盲目性,又可以化整为零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链。
  总之,笔者认为以上综述的语文训练三要点,必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素养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活动的方式,给教师创造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让教师在选择同一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对教材的理解,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本文从“同课异构”的依据、表现及实施要素,“同课异构”的基本研究方法,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同课异构”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帮助,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所有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
期刊
我们一般认为,数学的能力,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是独立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学新成果的能力;一种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数学的能力。中学阶段,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数学能力呢?无疑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因为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毕竟是将来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以及进行数学创新的基础,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的传统教学,特别重视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采取的方法是“满堂灌”──让学生多听一点;教出的学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也就是给学生以“鱼”不如给学生以“渔”。曾经以为自己对新课改落实的还可以,我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进行一些创新改革,但在一次活动中我上了最深刻的一课。  那一次是我校组织的一次活动——聘请一些专家教授到我校进行新课改讲座,其中我讲了一节新授课的示范课。准备了很长时间:精心背了课——反复解读新课标,讲练了好多次,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结果杨雄生教授给我的评价是
期刊
郑义老师主编的《全能课堂》(数学)六年级(上)第32面上有这样一道计算题:1998×(111-12009)+11×(11998-12009)-2009×(111+11998)+3。  该题若按常规步骤计算,较为复杂。  笔者经过分析发现,根据乘法对加减法的分配率,先将前三项展开,然后,运用结合律,把分母相同的分数组合在一起分成三个组,同时,把3折成三个1分别加在所分成的三个组内,如此巧妙的分成三个
期刊
我是一名农村初级英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基础差,厌学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要使他们学好英语简直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我不因此而放弃,尽量挖掘他们对英语的喜欢之处,象这样一天天坚持下去,使他们成为一支应用性较强、实战性过硬的英语主力军。现将自己在教学探索中取得的一些经验与大家一同分享、共同提高。  1 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太难,学
期刊
韩愈在《师说》中就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的责任就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韩愈的这句话无疑给无数教书育人的老师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其实,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一名教师,仅仅是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是远远不够的。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这样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的,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不应只是知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就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必须综合运各种手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持之以恒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
期刊
班主任是学校校长的得力助手,是学校实施具体管理的执行者,是学校建设的策划者、参与者、实施者,是班集体的核心领导,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许多同仁就班主任的管理艺术见解颇多,很有见地,让同行值得学习和探讨,我也就十年的班主任经验略谈一二,供同仁们商榷,也诚望批评斧正。  1 班主任应正确理解新课程  前不久,国家教育部某位领导在电视上谈到新课程教育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新课程教育的核
期刊
从小学到初中我一直是优等生,都是在老师赞扬的目光会心的微笑中长大的。也许是被老师宠坏了。我一直都很骄傲。  刚开始学习化学的时候,可能初中的基础不是很好的缘故,我的无机部分总是学不好。我很苦恼但并没有放弃,在课上我总是虚心的问我们的化学老师,当时我还是化学课代表呢。  我记得很清楚,我每次问老师的时候都是站起来而且是毕恭毕敬的甚至有点战战兢兢。刚开始的时候,老师还是非常有耐心的解答。可能我的理解能
期刊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全球教育的主题,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才创新的核心。了解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特点,分析中学生创造性思维障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创造性思维;结合;培养    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社会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总体的思维活跃性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特定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