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做中学” 情境整合教学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h_end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是小学现行教学科目构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做好小学数学日常教学工作对于小学生实现稳定有序地学习成长具有重要的支持意义。本文围绕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模式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做中学 情境整合教学
  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具备一定程度的复杂性与逻辑性,同时由于小学生个体本身在思维层次和思维能力发展状态方面所具备的局限性特征,直接促使小学生在开展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学习实践的过程中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而也就无法展现出充分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有鉴于此,教师在实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切实引导学生发现和建立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而情境整合教学法的应用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本文围绕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教学模式的基本问题展开论述。
  一、“情境”、“整合”及“做中学”的基本内涵阐释
  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情境”由来自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共同组成的:具体化的教学任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及在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推进过程中需要应用的具体实物和应用工具。“情境”的本质是实现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手段的相互整合,使学生逐步形成稳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在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的基础上,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小学生数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引入并运用情境教育理念,能够为小学生开展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活动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有效促使小学生产生开展数学学习实践活动的兴趣,促使其能够在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中感知来自知识储备状况和数学学科基本思维建构状况层次的挑战,在切实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获取开展数学学科知识内容深度学习行为的主观动力,进而在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下,获得良好稳定的心理体验。
  从理论解析角度分析,“整合”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共同构成的:
  第一,独立要素在相互碰撞整合过程中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具备互向依存且密切结合的相互关系;
  第二,要素之间借助相互协调作用能够发挥强大的影响力量;
  第三,具备一定的实践目的性和意义特征。
  从概念角度分析,所谓整合就是要借助某种具体的操作方法,将原本处于分散状态的、彼此具备鲜明差异性特征的因素共同聚集在一起,并促使这些因素彼此之间形成相互依附的影响关系,并促使这些因素向着相同的目标发展,借由一种团结性的表征结构进行运作。借由整合资源实践手段建构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工作模式,能够有效且稳定地促使独立性的小学生个体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实践环境,扎实提高学生运用自身具备的知识储备条件和思维发展条件自主化完成具象数学问题解决处理活动的能力,逐步助力学生实现对基本数学学科知识内容的最佳认知状态。
  “做中学”教学模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基本思维活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切实实现对小学生所具备的事物观察能力、想象联想能力、信息记忆能力、动态现象注意能力、数学学科思维能力等基本要素的调动。要运用直观性且便于理解的方式实现对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容的有效呈现,并借助于形式化数学知识信息的建构呈现,帮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实现自身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水平的有效提高。
  二、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的实现策略
  (一)实现抽象数学知识内容的直观化呈现助力学生的基本认知
  把“做中学”的情境整合教学模式引入并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较顺畅地将抽象且復杂的数学知识应用生动而直观的手段加以呈现,助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顺畅有序的理解和吸纳,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有效降低教师在开展数学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工作难度。
  这一教学工作的主要原理是:教师借助具体实物、语言描述及模型等直观化物质性认知对象,逐步促使学生在基本的大脑结构中形成稳定完整的形象记忆基本雏形,从而切实促使小学生实现对具体数学知识教学内容的深刻认识。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过程中应用“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法,实现了对学生基本思维路径产生和建构过程的充分关注。
  (二)借助基本思维能力的建设拓展促进学生思维认知层次水平的有效提升
  将“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应用方法引入到小学阶段数学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够将现存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课本中存在的语言、文字叙述,以及抽象数学符号,借助建构和引入丰富多样的数学问题整合处理情境的方式,切实转化呈现为具备充分直观性和鲜活生动性特征的图形或者是实物,实现与小学生个体基本认知水平和认知实践能力的充分吻合。诱导学生能够通过对具象化和生动化数学问题情境的观察、比较,以及实验探究实践行为提出具备自身个性化特征的,起源于数学学科基础知识内容的具体问题,诱导其通过举一反三的学习实践模式完成具备充分自主化特征的学习行为,并找到针对自身所提出的具体数学问题的针对性答案,提高小学生自身开展“再学习”和“再创造”的能力。“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重点关注和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促使小学生能够在直观化的数学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实践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思维实践活动体会,助力自身综合性思维实践活动能力水平的提升。
  结语
  针对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本文从“情境”、“整合”及“做中学”的基本内涵,以及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的实现策略两个基本角度展开了论述,做好小学数学日常教学工作对于小学生实现稳定有序的学习成长具备重要的支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红梅.“三生教育”与小学数学“做中学”研究[J].华夏教师,2013,08:54-55.
  [2]许红梅.浅谈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3,09:86-87.
  [3]许红梅.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简介[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79-81.
  [4]栾霄.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288.
  [5]郭聪灵.论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J].商,2014,05:259.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数学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并阐述了数学创造、师生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化难为易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分层教学 生活实际 自学能力  一、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有它的特点,我们一直提倡学有价值的数学,其实就是让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学习了数学知识,学有所用、想学、爱学,循环往复。教学要关注个体差异,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根据观察,我发现学生对我所教的数学
摘 要: 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究经历的过程。学生只有真正经历实践过程,才能对知识留存深刻印象,深入理解内涵要义。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为课堂主人,学生深度参与,师生深入互动的教学模式。本文就如何提升学习经历过程的实效,从四个不同的方面作了论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探究活动 问题探究 探究技能  教学实践证明,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来得更深刻、更有效。知识素养的提升、能力品质的形成,都包含和渗透了实践
一rn人人都有一颗世俗的心,江达明也不例外.rn那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在一个朋友的婚礼上,江达明遇到了庄兰.rn那时候,江达明已经是单身了,他从围城中刚解放,妻子跟一个有钱的
期刊
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思维。计算教学的重点是:数的运算。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条主线。计算教学时我们往往关注:如何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计算获得相关的计算技能,却忽视了超越具体的计算,从更一般的角度分析思考,认识不同运算之间的关系,并原有的知识之上进行抽象概括。计算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动脑思考,而不是动手计算,要把握好动手计算与动脑思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在学生动手计算之前,先引导学生进行思
摘 要:伴随着我国医疗行业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我国医药企业正处于严峻的竞争环境之中。要想突破发展困境,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从内部管理改革入手,积极引入全面预算管理工具。通过量化企业的经营目标、规范企业的业务操作以及科学调配内部资源等方式,推动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变革发展。  关键词:医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难点;对策  一、医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内容分析  以医药企业为例,处于不同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全新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小学数学教学作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课程,积极引入自主探究教学思路,有助于克服当前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证。  关键词: 自主探究法 小学数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当代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要,课堂教学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有了相应的要求。因此当代课堂改革的目的,就是在保障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结合教材知识与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 探究性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方法  不同于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行为,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自主独立
摘 要: 原型范畴理论对If条件句有着较强的解释力。本文将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对If条件句范畴中成员的关系做比较全面的解释,并较系统地论述该范畴的认知特征,突破传统的语法框架,把If条件句的研究从功能语法框架延伸到认知领域。  关键词: If条件句 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 非原型  原型理论对范畴的划分和性质的界定提供了全新的视觉和方法:同一范畴的成员不是由共同的表征决定的,而是由原型与边缘成员之间的家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学科要在初步认识图形位置和物体大小、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必须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明确培养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在完成知识向技能转变的过程中提升数学素养。  一、关注理念,明确数学素养的重要性  翻阅各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的数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尽
摘 要: 数学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早已深入人心。原来的“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这不仅是概念名称的变化,而且渗透到“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和“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各个数学领域中。为避免学生对“解决问题”存在畏难情绪,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只是简单地归结为“审题不清”,作者认为应当在审题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尝试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