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形成与反转机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ehehe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社会热点事件中舆论反转闹剧频发。事件发生后,舆论的矛头指向其中某一方,随着媒体的跟进和新线索的剥离,事件的剧情突然发生逆转,公众舆论的态度也立刻随新闻“剧情”的逆转而转向。舆论反转的频发并不是网络喧嚣酿出的偶然,本文以当下社会热点事件为例,探究舆论形成与反转的机制及其原因,以期对新闻媒体的规范报道提出建议。
  【关键词】:舆论反转;社会热点事件;媒介伦理;媒介素养
  回顾2015年热点新闻事件,舆论反转闹剧频发。事件发生后,舆论的矛头指向其中一方,随着媒体的跟进和新线索的剥离,事件的剧情突然发生逆转,公众舆论的态度也立刻随新闻“剧情”的逆转而转向。舆论反转的频发并不是网络喧嚣酿出的偶然,舆论反转现象的背后有更加深层的原因。舆论反转的频发,不仅造成媒体报道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一、多起舆论闹剧的形成与反转机制
  当前,媒体纷纷上演舆论反转闹剧,从西安一医院手术室医务人员自拍事件、再到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十年等,舆论反转事件日趋频繁。
  以“大学生掏鸟窝”事件为例进行分析。2015年12月1日,《郑州晚报》刊登了一则《掏鸟16只,获刑10年半》的新闻。报道称在校大学生闫某,2014年7月和朋友掏了家门口的一个鸟窝,并在网上公开售卖。今年5月,河南新乡辉县市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处闫某有期徒刑10年半。随后,《北京青年报》等媒体刊发了对闫某父亲的采访。闫父称孩子并不知道掏出的鸟是什么东西,10年的刑罚太重了。一时之间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舆论的矛头指向当地法院小题大做,量刑太重。舆论重压下,河南省高院介入,12月3日发布通报重申了对该案的二审判决,网友随后扒出闫某在贴吧中自称“狩猎爱好者”,并长期通过网络渠道贩卖珍稀鸟类。舆论发生180度反转,闫某从一个“可怜无助”的大学生变成了一个偷猎惯犯。
  1、媒介促成社会舆论的形成
  在《郑州晚报》对事件的报道中,把报道的重点至于闫某的大学生身份,在新闻标题中以“捕16只鸟”与“获刑10年半”形成强烈的对比冲突,在第一时间获得了网友的关注。随后《北京青年报》刊登了对闫某父亲的采访报道,强调了闫某的年少无知,强化了当事人的弱者形象,事件在经过网络的传播和发酵后,公众对闫某的同情呈现一边倒的趋势,此时在新浪网的调查中,超过70%的网友认为量刑过重。而参考判决书和更多消息后,《郑州晚报》记者将原判决书中的“树林内”换成了“家门口”。其次,新闻中用的词汇是生活化的“掏鸟窝”,而判决书中用的是“猎捕”,媒体报道的偏差正是大规模舆论热议的起点。整篇报道充斥模糊性的词汇、偷换概念,使大部分网友并未了解案件定罪量刑的事实,从而引发了法院的舆情危机。
  这与其他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形成过程基本一致,都是在媒体甫一报道之后,依据媒体报道的内容色彩,社会舆论迅速作出反应,公众情绪迅速将舆论的矛头指向事件主体的某一方,公众舆论随之形成。
  2、社会舆论逼迫媒介作出反应
  在随后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反转过程中,媒体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舆论重压下,12月3日,河南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案件情况通报,重申法院对于该案的二审结果。官方披露的证据表明,闫某长期通过网络渠道出售野生动物,并能准确说出猎物的名称和习性。随后网友也从闫某使用的贴吧账户中发现其多次贩卖珍稀鸟类,甚至还有其自制枪支的照片。至此,事件发生了巨大的反转,闫某俨然是一个长期从事盗猎活动的惯犯。甚至还有网友据此推断,闫某背后可能存在一个捕猎、收购、倒卖国家保护动物的组织。在舆论的推动和公众的呼吁下,媒体随之被迫跟進事件的相关进程,进行新的线索的调查采访,更多信息浮出水面,事件被逐渐还原,舆论随之发生反转,而最初的发布者或媒体则遭到讨伐。
  在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反转过程中,随着事件的抽丝剥茧,舆论指责转向媒体,媒体被迫作出反应,还原事件真相。
  二、舆论形成与反转的现象成因
  1、新闻生产:新媒体语境下信息碎片化严重,新闻事实被肢解。
  新媒体语境下,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受众接收到的是片面的信息和碎片的事实,新闻价值大打折扣。同时,网络信息发布平台的繁荣助推了虚假信息的传播。回顾各大舆论反转闹剧,信息的不完整性发布及新闻事实的被肢解是导致最初公众舆论一边倒的罪魁祸首,而视频、图片等一系列形式信息发布的方便快捷,也使得信息在公之于众后转发速度更快、渠道更畅通、轰动效应更强大。
  2、新闻传播:传媒伦理的失范
  在舆论形成与反转机制中,媒介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片面化的信息导致公众舆论波澜迭起。一些媒体盲目求快,为了抢新闻而不顾事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信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加核实。其次,不专业的新闻报道误导受众搅动舆论场。一方面是由于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普通公众新闻专业素养的缺失,使得不专业的新闻报道频频出现。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难免因对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全面而产生错误。最后,带有偏见的新闻报道也是传媒伦理失范的重要表现。在《郑州晚报》对“掏鸟窝”的报道中,刻意模糊新闻信息,本身就带有误导受众的目的。在舆论反转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无疑是新闻的制造传播环节中孕育了舆论反转,造成事件的持续发酵。
  3、新闻接收:公众参与的非理性,受众媒介素养缺失
  当下,新闻受众尤其是网民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时,因其自身媒介素养不高,在理解新闻信息时容易受到误导,成为舆论环境中看似主动实则被动的个体。快餐文化和消费时代的特征不但给予新闻事件以消费的特征,也迫使受众成为依据标签分类和判断的单向度的人。在群体极化和沉默的螺旋效应下,不少受众在舆论沸点中缺乏自我判断能力,容易受到非理性情绪的干扰。[1]
  三、舆论形成与反转机制带给我们的思考
  从舆论反转闹剧中,我们不难看出,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即时性、互动性是一把双刃剑。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上,当碎片化的、未经甄别的信息与情绪化、极端化表达发生碰撞时,弥尔顿所描绘的“观点的自我修正”总是姗姗来迟。[2]
  1、传播者提高新闻职业素养,遵守传媒伦理规范
  回顾众多舆论反转案例,大都是由媒体报道引起的。媒介作为舆论的风向标,应避免舆论绑架现象的发生,在事实真相公开的过程中,不过多代入自己的情绪倾向,不掺杂感情色彩和个人观点。传播媒介在新闻的生产采集和传播的过程中都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提高专业素养,避免传播片面化、不专业、带有偏见的新闻报道,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
  2、受众提高媒介素养,培养自身理性参与意识
  公众要自觉提高媒介素养,在面对新闻信息时不能盲信盲从,谨慎发言。在极大地言论自由和宽松的观点市场下,不能让自己的言论成为搅动舆论场的炸弹。只有在全面了解事件的真相后再作出自己的判断,发表自己的言论。让理性控制自己的发言权而不是让愤怒和情绪管控自己的思维。同时,应丰富自己的法律认知,培养法治情感,切忌盲从与情绪化的表达,做理性的网络公民。
  注释:
  [1]张斌.浅析当下媒介传播过程中的舆论“反转”——以庆安枪击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5,(10).
  [2]崔逾瑜.匡志达.“舆论反转”背后的反思[J].新闻前哨,2015,(10).
  参考文献
  [1]张永.“舆论反转剧”频现引发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5,(11).
  [2]黄鸿业.“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与规制[J].青年记者,2015,(3)下.
  [3]赵国宁.浅谈“舆情反转”现象及成因[J].新闻世界,2015,(7).
  [4]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要】: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关系到档案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因此在财政档案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流程,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管理的正确质量。本文也重点针对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作出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财政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信息化管理  一、财政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问题  首先财政档案管理工作应当做到专人负责,但是很多单位并没有完全落实这项规定。由于各
期刊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制度,使政府的行为更加规范,厘清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有利于政府公开透明的办公,将权力在阳光下进行,提升政府的形象。本文从权力清单制度下,政府对自身职权的准确定位的角度出发,探讨权力清单制度使政府重新审视自己,积极面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治保证。国有企业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而青年职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也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加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在如今这种人才竞争的时代,对企业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国有
期刊
【摘要】: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是近些年来政府行政改革过程中被相当重视的一个环节,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逐步推行民营化的治理变革,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在城市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完善服务监管体制,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努力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培育和发展社会公共组织,推动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
期刊
【摘要】:预约合同是对实际生活中因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而不能订立合同的补充形式,随着商业活动的复杂化,订立预约合同已经成为一种常见方式,然而我国对于预约合同的法律效力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规定,理论界也众说纷纭,各地法院对于预约合同的处理方式不一,导致类似案件可能有不同的处理结果,影响了司法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预约合同的效力问题进行研究,明确预约合同的法律地位。  【关键词】:预约合同;法律
期刊
【摘要】:中印作为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能源的巨大消耗。为缓解国内能源供应短缺,两国加快在世界范围内“找油”步伐,随着东南亚成为新的能源供应地,中印在此竞争在所难免。但是面对发展中国家所遇的相似问题及日益攀升的国际油价,中印合作不可或缺。在“竞和博弈”的理念下,两国可在油气勘探开采、运输及机制平台建设上展开合作,实现能源“共赢”。  【关键词】:中印;东南亚;能源合作;竞争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忠诚协议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维护家庭结构的和谐稳定以及保障夫妻双方的个人权利,越来越多的夫妻签订了忠诚协议。这也导致了学术界对于此类协议的激烈探讨。司法实践中,因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认定问题不同也导致不同的判决结果。为了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保障“夫妻忠诚协议”当事人的利益,从法律角度分析此类协议的效力愈加显得重要,它将有助于夫妻忠诚协
期刊
【摘要】:涉外产品责任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及它的法律适用也关系到各国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各国都极其重视,相继制定了一些法律规定,对它的研究也已然成为了国际私法中的一个热点内容。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并未确立专门的法律制度来调整涉外产品责任法律关系,从而导致法律适用并不能很好的保护受害人的利益。鉴于此,本文在涉外产品责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其法律适用进行研究,从而揭示我国涉外产品责任领域中出现的一些
期刊
【摘要】:近年来,各种非诉讼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法律谈判,以其高效、公平、快捷、灵活、便利等特点,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矛盾化解体系的面貌。法律谈判作为一种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其充分尊重并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实现各方利益平衡,并争取各自利益最大化。本文 主要探讨如何确定谈判目标的,怎样选择谈判策略,以及怎样达到双赢。  【关键词】: 法律谈判;谈判目标;谈判策略;双赢  一、法律谈判的
期刊
一、表现欲望的概述  人是群居性的,需要生活在社会当中,除了在物质上要得到基本需求外,还要在精神层面上得到满足,才能构建成一个完整健康的人。而表现欲望指的就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认可,这就需要我们有表现欲。在当今社会,比如说男人希望通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自己赚取的金钱得到别人的尊重,而女人呢,希望通过自己的美貌、华丽的服饰、优雅的举止得到别人的青睐和赞美。而对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