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老院里的似水流年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_jjf_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开花落,光阴荏苒,时光催人老。一不经意步入黄昏,我们变老。回眸生命过往,追忆似水流年,让人感喟不已。继忆城南旧事的《蓝调城南》之后,著名作家肖复兴近期再出新作《我们的老院》。书中,作者以真挚平实的文字,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无忧时光与青少年时代的阵痛与迷茫,同时也记录下了那些发生在北京老院里的喜怒哀乐、苦痛与忧伤,记录下整座城市的脉息和光影,从而使读者可以由此窥见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存风貌。
  “我从出生到21岁去北大荒插队之前这些年,都在老院生活,从北大荒回来之后又在这住了几年,后来搬到对面的院子住了几年,再后来搬到永定门外、和平里、双井,再到现在这里。”肖复兴的出生地,在北京前門楼子东侧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粤东会馆里。粤东会馆是一座三进三出的大四合院,始建于明末清初,老门牌是打磨厂179号,新门牌是90号,历史上曾经是粤东缙绅商人学子在京居停聚会之处。但经历三百多年世事变迁,这里成了各色人等混杂居住的大杂院,容纳了众多人家。作者小时候住的时候已经破败了,东厢房还在,西厢房没有了,但三进三出的大院还在。前年,肖复兴去美国探亲之前,他去了一趟大院,看到当时的变化很大,只有几户没拆,其他的全都拆净了。这让他非常感慨:“一方面人在不断地外迁,比如我,另一方面,老的人在不断去世,过去的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他又觉得,人们的记忆不应该随着时间都消失掉,支撑我们的除了地理的空间,还应该有记忆的空间,只要记忆存在,老院就存在。
  童年的珍贵记忆,对每一位作家来说,都是他个人的富矿。肖复兴人生中最宝贵的前二十一年,都是在那座大院里度过的。那里铭刻了历史的变迁,有专属于一个社会群体的故事与传奇。它就像是一座民俗风情浓郁的博物馆,烙下了各种平凡人的平凡印记。为此,肖复兴说:“我们大院里的人物故事特别多,尤其是老一辈人,表面波澜不惊,却身世如乱云。这些人的命运也跟我都很相关,我了解的也比较清楚,他们的孩子跟我是一起长大的,他们跟我的父母差不多大。这些活生生的人和事一直处于沉睡状态,人到晚年时,蓦然惊醒,变成了我的写作财富。”在计划写《我们的老院》之前,肖复兴先把大院里边的格局画了一张图,厢房、前院、后院住什么人家,给各个家庭都做了个人物小传,写的很简单,不是特别详细,但是它能唤起他很多的记忆,写时思路会顿时清晰许多。
  《我们的老院》里不仅描绘了记忆中的大院的种种:气派的黑漆大门,门外的高台阶,门内宽敞的过廊,青砖的甬道,前院、中院和后院,院墙、影壁和石碑,正房和厢房,夹道和园圃,月亮门和藤萝架……还描绘了大院里的人们和他们所过的日子,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日子,也是当时北京城普通百姓生活的缩影。从很多篇章中,我们能够读到了人性的美好,人情的温暖。书中的每一章节,看似独立成篇,但人物互相穿插,人心和人性赤裸裸地相见,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35篇散文就是35段人生历程,虽篇篇皆为凡人小事,却告诉了我们最朴素的真理、最真实的善恶。
  “我今天笔下的老院,是地理意义上的老院,是历史意义上的老院,也是文学意义上的老院。”对于肖复兴这部散文集的阅读,令我们深深体会到,《我们的老院》是一代人的历史记忆,一代人的心灵史。它是一部情感沉郁的书,是一部哲思深蕴的书,也是一部可见作家心魂的书,阐释了当代知识分子鲜明的价值取向、人文关怀与责任担当,成为对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思考,成为历史和现实的回响。
其他文献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一书中将主人公查尔斯·斯瑞克兰德前后期的两种人生分别用六便士和月亮予以概括,即前期的股票交易所经纪人的务实生活以及后期作为一位遁世画家的审美人生。众所周知,主人公是19世纪的著名画家。多数人的个人生活倾向往往是摇摇摆摆,模模糊糊,很难像斯瑞克兰德这个怪异的天才那样生活轨迹泾渭分明。但是,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其气质和生活状态却可能有一定的倾向。  多年前,我在南美的一个港口城
期刊
昔日的乡村热闹的事不多,货郎担一来,孩子们就像炸了锅,一个个揣着甜蜜的心思呼啦一下子围拢过来,宁静的村庄顿时卷起一层热浪。  货郎又叫货郎担,也叫挑货郎。那时的乡村,卖货人挑着箱子走村串巷,卖些针头线脑和小孩子好吃和好玩的小东西。这行当在上世纪70年代的乡村很惹眼,也很有趣。小孩子手里没有一分钱,但随便找些废铜烂铁、旧塑料或牙膏皮,就能换回几样自己想要的小甜食和小玩具。那时的日子里,隔上三两天,就
期刊
书房虽小天地宽,这是对古代读书人书房的真实写照。身居斗室,心系天下,长啸低吟,志存高远,这就是读书人的精神世界,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即是也。  古人对书房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在古代,书房是读书人的精神栖息地,无论书房是大是小,是豪奢是简陋,都孕育着无限变化无限生机,或消遣或奋斗,都让读书人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不仅如此,很多书房还是卧龙栖凤,风云际会之地,那里既有破茧化蝶的
期刊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恰似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点燃了亿万中国人(甚至外国人)心中钟爱中华传统诗词之火,而一夜爆红的才女武亦姝更是无数人的“偶像”。中华传统诗词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该如何入门、入手?一些心急的人,头脑活络的人自然把目光集中到了武亦姝等人身上,他们万没有想到,得到的回答竟是:“诗词类我只是喜欢看我喜欢的,就不推荐了。”“诗歌是个人的,是某个时刻的有感而发。”  那些突然热衷起传统诗词的
期刊
一举囊括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等多项重要文学奖项的《地下铁道》,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最新力作。这部小说一经推出,就曾受到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著名媒体人奥普拉的高度赞誉,短短两周不到,就高居全美读书排行榜冠军。正如奥巴马所言“(这部小说)让我们忆起发生在几代人间的奴隶买卖之痛,不仅在于这本书将其公之于众,还在于它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心灵。”  小说讲述16岁的少女科拉无家可归,在南方
期刊
北京的夏天,除了异常干热外,天也亮得特别早。我住在干面胡同53号中国红十字会宾馆,每天半夜都能听到辽远的鸦噪的声音,忽远忽近的鸦噪声过后,天也就大亮了,那时也不过就是北京时间4点多钟。  夏日的北京,天亮得早我不奇怪,我知道,这是日转星移和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使然。奇怪的是,我竟然可以在北京的干面胡同上空,准时听到一阵一阵的鸦噪的声音。这种声音小时候我在乡野听过,是令人焦虑的一种声音,这声音在大人们
期刊
以时间为轴线,可以将我们的人生划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遥远到难以追溯,将来延伸到无法捉摸,而现在,是我们唯一能把握的。但不管我们的人生如何漫长,和时间的延伸线相比,都只是短暂的一瞬。在这一瞬,我们絕大多数时候是庸常甚至是懵懂的,只有在少数时候,才能感觉悟性和灵感在敲击生命的窗户,触发人生情绪的感悟和生命态势的感知,促使我们抓住生命的脉动,把握生命的瞬间。事实上,正是这些被我们所把握的生命的瞬间
期刊
常言说,春有紫藤,夏有凌霄,此话一点不假。我老家的院里也是如此,窗前的紫藤早已挂上了条状的果子,院墙上的凌霄,才刚刚凌空开放。那一簇簇橘红色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就显得分外妖娆了。  我不知道古代那些文人,为什么让凌霄背上那么多恶名,什么“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什么“枝牵蔓转叶纷纷,数朵嫣红学出群”,什么“擅权雨露私相从,人却看花不看松”等等。白居易更是像跟凌霄有仇似的,把凌霄写得一
期刊
读陈相飞的文章不累,尽管他时不时要“子曰诗云”地掉掉书袋,尽管他也会职业病般地在文中来个“一二三”的八股味。也许,因为熟悉,所以在阅读他的“闲文”时,对这些或高深或严肃的表述也一并认了。  其实,高深、严肃,并不是陈相飞的主流。在骨子里,他还是诙谐风趣的,尤其是体现在文字上。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曾经的“机关文人”,没有被八股腔给“格式化”了,身上居然还洋溢着浓重的文人气息。所以说,人是需要幽默感的,
期刊
气量关乎事业成败。孔子曰:“恭则不诲,宽则得众,信则任焉。”《三国演义》中,那周瑜少年英俊,才华出众,可惜心胸狭窄,气量太小,尤其容不得强于他的诸葛亮,竟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被活活气死。《水浒传》里的王伦,原是方圆八百里水泊梁山的第一任寨主,却也“心地窄狭,容不得人”,对因“智取生辰纲”事发投奔梁山的晁盖、吴用、公孙胜、阮氏三兄弟等诸位好汉,以“敝山小寨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许多真龙”为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