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庸”:“新浪潮”科幻大师迪克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n81888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当代北美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之一,影响了村上春树、斯皮尔伯格等大家,被誉为美国的“金庸”,但他生前却难圆纯文学之梦,穷困潦倒。
  他预言了基因技术、克隆技术、记忆移植,写下最具科学性的科幻。但当年他却被怀疑精神失常,被送进戒毒中心。
  他的《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催生了好莱坞的票房新高,吸引了汤姆·克鲁斯、施瓦辛格等巨星,成为科幻电影的里程碑、电子游戏的常青树,但他当年痛恨好莱坞。
  他一度想摆脱科幻,但最终以“新浪潮”科幻的形式拓展出全新的人生和社会的传奇:“我是职业科幻小说家。我与幻想为伍,我的人生就是一个奇思幻想。”
  多次被退稿,大学退学,五次离婚,一贫如洗,他的人生充满了挫折和苦难。但他却以想象力和创作力高扬哲理和科学之旗,感时伤世悲天悯人。
  金庸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新武侠的盟主,而同时期的迪克成为北美“新浪潮”科幻的文学大师。原有的科幻只重科技科普轻情节情感,而“新浪潮”科幻更具力度、更富有文学性和社会道德感,更寓教于乐,引人入胜。新武侠和新科幻在东西方同时风靡,进入21世纪后更成为影视出版界的领头羊、常青树,十分耐人寻味。
  自1902年鲁迅发表凡尔纳的《月界旅行》译文至今,科幻在中国已走过了100年历史。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神秘是人世间最美丽、最深奥的情感。中国人爱读的成人童话是武侠,崇尚高科技的欧美人偏爱的传奇文学是科幻。迪克以36部长篇、100多部短篇小说熔科幻、惊险、伦理、言情、恐怖、神秘、心理、悬念、推理于一炉,成为美国传奇文学、科幻文学界的传奇人物,被海外华裔读者誉为美国的“金庸”。
  “问题青年”复活了科幻中几乎消失的惊险
  迪克于1928年生于芝加哥,是双胞胎中的一个。这对兄妹早产了6星期。一个多月后,妹妹就夭折了。迪克一生都承受着负疚与自责的折磨。后来,他得知妹妹死于营养不良,又转而迁罪于母亲。失去妹妹的痛苦与无法排遣的负罪感,影响了他的心理历程、婚姻关系和自身的灵性发展,也成为他作品的基本主题。
  6岁时,他父母离异。父亲遥不可及,母子间感情冷淡,他的童年充满阴霾、备受困扰。他有吞咽困难的问题,无法在公共场所进食(有人揣测是心理障碍,源于他对妹妹因营养不良致死的愧疚感);他遭受强烈的眩晕折磨,发作时常怀疑自己是否真正存在,周围世界在他眼里,就是莫名的现实上覆盖的一层薄薄的水雾。
  少年时期的迪克是在畅销杂志上接触到科幻小说的。尽管科幻作品在那时极为流行,但科普性常常大于文学性,评论家们对此颇为质疑。在创作之初,迪克犹疑不决,在以后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对自己的科幻作品感觉不安。15岁时,他在当地的名人霍利斯那里谋得一职。在专营收音机、电视和音乐唱片的小店里,年轻的迪克如鱼得水,既作店员又充当修理工。除去作家生涯,这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所从事的唯一一份正式的工作。这段工作经历反复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迪克不仅表达了对Hi-Fi唱片和音响器材的痴迷,也不时显露出自己对流行与古典音乐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眩晕的发作与许多恐怖症状使他的求学生涯深受影响。辍学的挫折和繁重的工作都没有影响迪克的文学梦。他博览群书,吸取大量文学精华,孕育了他成为严肃作家的心愿。
  1952年7月,《行星故事》发表了迪克的处女作《遥远的地方的巫伯》,描写人类探险家在外星买了一种叫巫伯的生物,把它当作一种普通的生物吃掉了。巫伯的强大精神力量控制了探险家们的身体。“新浪潮”科幻的著名人物朱迪斯·梅利尔高度评价迪克的处女作:“迪克的作品恢复了科幻小说中几乎已经消失的惊险。”
  在传统的50年代科幻小说中,机器人往往不具备人的情感,倾向于战争与种族屠杀。而在迪克的笔下,人类成为战争的最初发起者,这些机器人反而作为地球的守卫者,怀疑非理智的人性。
  《幻想与科幻世界》编辑伯彻尔慧眼识才,买下了迪克的多部短篇小说,迪克开始走上科幻小说创作的道路。也许科幻小说比其他任何一个文学体裁更能准确完美地传达迪克的内心世界,关于杂乱的现实与幻觉的主题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形成了妄想、孤独、遭淘汰的主旋律。
  他以幻想的方式探讨“什么是真的”“什么是人”
  迪克的第一部长篇《太阳系彩票》于1955年出版,被冠以科幻类别,他大为尴尬。在其后的几部长篇小说创作中,这种疏远感一直无法消泯。他很少主动承认自己在写科幻小说,他经常称自己为幻想作家。
  在发表了几部科幻类长篇之后,迪克又开始了主流严肃小说的创作。除去《一个狗屁艺术家的自白》1975年得以出版以外,其它多部作品在他生前都未能出版。《玛丽和巨人》、《美西游荡记》等大多取材于迪克的个人生活经历,刻画了50年代加州背景之下的悲剧性的工作与失败的婚姻。书中人物多是形形色色的唱片店职员,电台主持和困惑的伯克利青年。
  苦于找不到买主,迪克又回到科幻小说的创作中,以期收到每篇25美金的稿酬,并不得不在科幻世界一生徜徉。他首先创作的《时间大混乱》,最初作为“威胁小说”出版,但很快就以平装本形式再版,封面是宇宙飞船和飞驰的月球,令人眼花缭乱。作者又陷入了他又爱又恨的科幻创作的轨道中。
  1962年他发表了《高城堡里的人》,因此赢得了科幻界的最高荣誉雨果奖。在随后的3年中,他的写作激情势不可挡,一连创作了十几部小说。这时,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妮精神崩溃住院治疗。他将满腔焦虑发泄到荒诞故事《阿尔潘星球部落》中。这个故事是关于地球人与月球殖民者的战争,但读者不难看出潜台词——作者坎坷的婚姻和对自己的精神正常与否的怀疑。当他将自己一团糟的婚姻演变成具喜剧色彩的空间探险时,读者几乎可以听到他忽而仰天大笑,忽而长歌当哭。这一时期,迪克也创作了《圣痕》与《幽碧》,这些罕见的小说灵感主要来源于日益蔓延的毒品文化。
  迪克的作品摆脱了科幻类小说的禁锢,而牢牢立足于更为广阔的现代文学领域,成为“新浪潮”科幻的经典之作。他对科幻小说类型的回报就是对“什么是真的”的持之以恒的诠释。而他文学创作的中心始终在探讨“什么是人”这个同样重要的问题。
  他在极度失意中死去,他的作品却在当代大放异彩
  1970年代是迪克的创痛期。他的第三任妻子弃他而去,他在北加州的家成为诸多瘾君子和离家出走者交流聚会的场所,他脆弱的神经离崩溃仅一步之遥。疯子和哲人,可笑和可敬也只差一步。
  他沉浸在各种妄想中,曾雇打手来保护他那些吸毒的朋友,并一度坚信FBI在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他开始尝试各种药品,并继续把那些神经质的或精神失常的年轻女人看作他死去的妹妹。后来,他家中发生了偷盗。小偷撬开文件柜,偷走了许多文件。有人认为迪克本人导演了这幕入室偷盗的闹剧,他的小说《遮蔽的眼睛》的情节加剧了传言的蔓延: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警察充当卧底,贩卖一种新型迷幻剂,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染上了毒瘾。他伪造得非常成功,以致于他最终开始对自己进行调查。迪克将这小说献给15位因过量吸毒而死去的朋友,惊世骇俗。
  他的精神愈来愈不稳定。他本人吸毒,却在小说中表示痛恨毒品;他的3个孩子吸毒犯罪,他精神不堪重负。一次自杀未遂事件后,他被送进戒毒康复中心接受治疗。
  失业多年后,他终于又重新开始以业余的身份写作,并以《KR-3之谜》一文获得了著名的坎贝尔奖。这位著名的作家在财政上却始终捉襟见肘,他的作品大多都卖给了廉价书的书商,往往只能拿到预付稿酬,尽管那些书日后畅销不衰,他却没能从中捞到什么版税。他的多产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需要预支稿费而被逼出来的。
  迪克于1982年因为心脏病并发症离开了他怀疑并热爱的世界。只有离开这个世界,也许才是他一生心理与精神自我摧残的合理结局。
  迪克以创作科幻作品步入文坛,对严肃文学怀有特殊的热爱。他创造出了一种一元化的作品模式——即融合所有精通的文体类型,精心描绘出作者的精神层面。尽管他一生惨淡,备受恐怖症与抑郁症的折磨,吸毒,婚姻破裂,英年早逝,但他创造出了新科幻的奇迹。
  迪克的作品语言清晰明了,读来趣味盎然。它们不断升温,还因为其杰出的特性——将科幻与神秘主义、自身体验、纯哲学和低俗戏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狂野诡秘的氛围。在简约的风格和标准的科幻手法之下,呈现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世界——那里有极度的情感体验、纯哲学式的思考和不时涌现的惊人观点。
  迪克对当代文化的影响是巨大而多方面的,迪克的作品将科幻类与“技术至上”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主题结合在一起。如同卡夫卡,迪克的名字成为描述某种敏感的又流传深远的文学观的专有名词。迪克被看成“美国的博尔赫斯”,日本当红作家村上春树被誉为“日本的具幽默感的菲利普·K·迪克”。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人造现实和其与人类意识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关注,而整个的“赛伯朋客”运动及其诸多衍生的分支均受到迪克的影响。同时,迪克的思想影响力转而向非文学渗透。由《机器人梦想电子羊了?》改编而成的电影《银翼杀手》,影响力丝毫不比迪克的作品本身逊色,成为科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迪克式的主题已经成为通俗文学、艺术的标准之一,在当今广为流传。后来的影片《楚门的世界》和《黑客帝国》均借用了迪克的观点,即世界是好莱坞的外景地。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X档案》和《国家公敌》也再现了迪克笔下擅长的政治狂想、星际阴谋,以及因为吸食毒品和意志被控所产生的虚幻式现实。但是唯有迪克发挥到了极致,他的那些追随模仿者们难以望其项背。
  2002年好莱坞迪克当道,有两部作品同时热映,历史上很少有美国作家有此殊荣。“今年最刺激的科幻悬念片”《冒名顶替》的演员斯托说:“拍片时,谁也没预想到影片中的故事居然在现实中发生了。”“911事件”使迪克的这部30多年前的心理科幻经典之作中所构想的防范严密的世界,成为人们不愿看到的现实。
  美国著名的娱乐网站“好莱坞”选出最伟大的50部影片。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迪克作品《银翼杀手》名列第七,而《星球大战》被排到了49位。科幻影片的科学性大多不为科技从业者认同,日前美国著名科技杂志《WIRED》选出“电影史上最佳的20部科幻影片”,《银翼杀手》荣获冠军。电子游戏《银翼杀手》获互动与艺术科学学院奖、被评为年度最佳冒险游戏。
  迪克的小说《少数派报告》由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克鲁斯主演,以上映三天3690万美元的成绩成为当年夏季票房冠军,荣登《时代》杂志封面,同年10月又获第6届好莱坞电影奖“年度影片”大奖,在德国、西班牙和法国都成为票房冠军。
  派拉蒙公司最近以2百万美元买下迪克小说《薪水》,将由吴宇森执导。每字200美金的稿费令人咂舌,而小说1952年出版时稿酬仅195美元。
  在世界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迪克有88本书同时热销,有6本书进入最畅销的10本书金榜,在美国最大的连锁书店B&N上成绩更佳。在英国等地,他的书也频频上榜。他的每本书的销量都在100万册以上。《华盛顿邮报》赞叹:“疯狂诡秘,警世绝句,难以释然的情感……一切尽在迪克的笔下生花。”
  1990年,改编自迪克同名小说的电影《全面回忆》耗资6000万美金,由施瓦辛格、莎朗·斯通等主演,上榜美国年度十大巨片。这一力作集科幻、动作、惊险、恐怖于一身,畅想了记忆移植,该技术涉及电脑技术和基因工程,正成为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迪克作品中的很多新事物、新概念全面而生动,正随高科技发展而梦想成真,很多科技工作者对此兴趣浓厚,关于基因、记忆、克隆的描写至今耐人寻味。
  当我们步入这个充满了机器控制、人工智能的新世界时,迪克的作品可能更具有了重要的哲学及艺术意义。在我们探索不断发展的未知的科技和空间时,如何使自身经历着计划周密的人生旅程,而不是如同陷入某个科幻场景之中?迪克为我们做出最终回答:“与其它生灵融合为一。”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从宏观角度来论述马勒的音乐创作,重点从马勒的音乐语言之中所交织着对死亡的思考出发,来探讨其旋律背后的诉求。  关键词:马勒 音乐创作 死亡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古斯塔夫·马勒于1860年7月7日出生于波希米亚的克里希特,那是奥匈帝国统治下的一个捷克城镇。他的父母是犹太人,古斯塔夫排行第二,他出生后不久,全家就移居到了伊戈鲁。在这个位于布拉格与维也纳之间的军事重镇
期刊
摘要 由于中西美术的宇宙观、世界观和哲学背景不同,导致了中西美术的差异,这种差异影响了中西古典美术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从中西古典艺术观念和绘画语言意识形态进行分析研究,了解中西古典美的成因及重要性,以激发更多的美术爱好者来继承和发扬传统,让传统美世代流传。  关键词:艺术观念 画面结构 色彩 空间  中图分类号:J519 文献标识码:A    中西古典美术产生于人类的古代社会。由于不同的宇宙观、世
期刊
摘要 创作者通过调度和运用舞蹈“有意味”的形式,运用舞蹈的“色彩与线条”,“以独特的方式感動我们的排列”……用一系列新的形式重新组合动作与造型,可以极好地验证形式在舞蹈中的本质属性,以及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命题。  关键词: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 舞蹈艺术 美学意义 《踏歌》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    舞蹈,本是一门形式感极强的艺术,可由于艺术的教育功能长时间被
期刊
预测未来并不是件难事,无论你是超市小报狂、末日狂热分子还是爬格子的专家,无论你预测了大明星离婚、世界末日,或仅仅是历史的终结,都很简单。即使你大错特错,出版商也不会错过为你出书的机会。  但要做出正确的预测就大不一样了。1984年来了又过去,可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却成为经典,成为高中课堂学习的独裁政治寓言,而如今我们仍然没有在“老大哥”的靴底挣扎。那些能够欣赏错位感,承受亲眼看着现实迅速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叙述者和隐指作者的概念;第二部分从张爱玲的小说出发,分析小说中叙述者和隐指作者不同的态度,指出其中的不可靠叙述;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小说叙述者的冷漠旁观及隐指作者的苍凉意识。  关键词:叙述者 冷漠旁观 隐指作者 苍凉意识 不可靠叙述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一    谁是叙述者?根据一般的常识,叙述者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叙述者不是“
期刊
摘要 《新潮》白话诗人共同摸索和开拓着白话新诗的道路,有意识地进行诗体解放的尝试,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在新文学发展的初期,完成了筚路蓝缕的开荒者形象塑造。  关键词:白话诗 诗体解放 内容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1918年11月,由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等北京大学学生发起的新潮社在北京大学成立。1919年1月1日,《新潮》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出版发行,1922年3月,《新潮》出完
期刊
摘要 《围城》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作品通过幽默、滑稽、精妙、机智等灵活多样的讽刺手法,描摹人物事态,体现社会人生。本文主要从比喻及外语词汇的夹杂使用方面来论述《围城》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围城》 讽刺 比喻 外语词汇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名家,被称为“文化昆仑”,其作品《围城》是一部以旧中国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幽默讽刺小说,
期刊
摘要 《玫瑰门》是一部反映女性心理与生存状态的精神分析小说。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庄家几代女人的命运。在《玫瑰门》里,铁凝笔下的男性形象,在女性顽强的生命韧性与超然的智慧面前黯然失色。作者在“上帝死了”的情境里,为这些女性的生存安排了广阔的空间,让她们在束缚与超越中,向读者展示了自己复杂的生命状态。  关键词:《玫瑰门》 菲勒斯 男性形象 女性自我奴役 反抗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期刊
摘要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独特的乡土气息,也为我们奏响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作品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情与人性美,突出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与纯净,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人性美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中篇小说《
期刊
摘要 40年代的上海以大家之态,在动荡的时局中呈现出独特的都市生存状貌。张爱玲、苏青的小说选择了市民的角度描写都市女性的生存。从小说中外在的生活环境、女性的自我社会身份定位、内在的世俗价值追求等方面可以看到,作家以非主流的边缘化抒写,完成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反映。  关键词:上海 都市 女性生存 世俗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能真正称得上都市的城市不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