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直觉的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zhi7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眼看世界,童心画童画。”大画家毕加索曾说过:“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孩子是天生的画家,他们天真无邪,敢想敢画,作品稚趣天成,是成人无法企及的。可随着外界教育的干涉,孩子的画却越来越概念化,孩子甚至越来越不敢画、不会画了。问题出在哪里?笔者想从“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绘画”说起,阐述如何在教学中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更好地运用“儿童直觉的唤起”来激活学生的美术创作,让孩子在绘画活动中建构原创的精彩。
  一、解读“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绘画”,从原点处考量
  只有当一个孩子面对周围的一切,用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去画画时,他们的画才是真正的儿童绘画。比如画老鼠,一个孩子为了好玩可以画米老鼠;为了好看可以画大画家画过的老鼠;为了省事还可以按老师教的老鼠一笔一画地画。但这些画都不是孩子自己看到的、认识的、理解的老鼠。只有当孩子去画自己看见的这只老鼠(包括照片、电视图像中的老鼠)时,这才算是真正的儿童绘画。只有真正的儿童绘画,才能达到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提高素质能力的目的。
  好的儿童画具有以下特点:
  (1)天真性:儿童绘画的构思天真无邪,无拘无束,不合常理而通画理。
  (2)幼稚性:儿童画的造型及想法都很幼稚,这是由他们生理和心理发育特征所造成的。
  (3)故事性:儿童画的内容有一定的故事性,他们的每一幅画都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4)随机性:儿童画的运笔随机自然,一笔过去,不修改、不做作。
  (5)自由性:儿童画的构图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二、挖掘“直觉”的源泉,从根本处建构
  儿童绘画是在儿童直观感受的支配下进行的,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1.充分的感知是绘画中创作形象的来源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感知主要指视知觉,也就是说儿童通过观察获得关于事物的视觉经验,这是绘画创作中形象的来源。一幅作品,无论是再现某件事物的,还是高度抽象的,都包含着最基本的视觉经验。如儿童画一只小鸟、一个瓶子、一朵小花,这些东西都是他曾经见过的。如果在没有见过实物与图片的情况下让儿童去画一样东西,是根本无法进行的。没有一定的视觉经验,进行美术创作是不可能的。
  2.情绪、情感的激发是美术创作的升华
  儿童绘画创作是在脱离眼前事物的情况下进行的。创作的基础是大量的观察、多次的感知和丰富的经验。但它们却不是儿童进行创作的动力所在。因为当儿童在感知某一件物品或事情时,与之相伴的情绪和情感,会一同储存到他们的记忆里。当这些情绪、情感得以延续或再度被唤起时,儿童将会产生再现他们周围事物的渴望。
  由此可见,儿童对事物的感知、情绪、情感是影响儿童进行美术创作的重要因素。我们要通过具体的手段,丰富儿童的感知,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如引导孩子感受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美:带他们欣赏春暖花开、大地飞雪,观察校园里放风筝、做游戏、课间活动等;引导儿童观察社会生活的美:如元宵灯会、地方美景、迎娶新娘、市井商贾、民间艺术等。让儿童产生创作的欲望,然后,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鲜明清晰的形象,呼之欲出。同时,也让儿童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不断丰富美感。这样,儿童的艺术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这时就抓住时机设法将儿童头脑中丰富的美感体验引入表现阶段,激发其表现欲、创作欲。
  三、坚持教师正确的引领,在过程中夯实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在教育中要把孩子看成孩子,在他们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它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我们在辅导孩子绘画时,必须按照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进行。如果指导不得法,违背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用儿童暂时无法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生硬灌输,强制训练,接受不了便横加斥责,那样会造成儿童对绘画产生厌恶和反感,阻碍他们美术创作的发展与提高。
  1.儿童绘画教学的重点是创作意识的启迪,而不是单纯技能的传授
  我们可以利用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热情,特别是用拟人化、主观情绪化的手法画一些人物、动物,就像画他们自己。鼓励儿童自由想象,自由创作,为他们新奇、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加油,让全体孩子为他们敢想、敢画的求异精神鼓掌。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只要有趣,画什么都行,画得不好老师也不会怪我,扫除了学生创作时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无顾虑地去画,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拓展思维,注重因材施教
  我们在绘画活动中应鼓励幼儿打破常规,超越常理,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突破单一、僵化的定向思维模式。如孩子们在画雨时总是画一些斜线和点点,教师可针对这一情况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春雨是什么样的?”“雷雨是什么样子的?”“春雨是什么色彩的?”当孩子们笔下的雨呈现出各种形态、五彩缤纷的色彩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雨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和害处?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这样孩子们纸上的雨就千姿百态、活灵活现了。在此期间,教师在指导中还要注重有的放矢,做到因人施教,使每位儿童在指导中都有所得。
  3.注意“临、变、添、创”辅导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的作品真实而有童趣
  临就是“示范”。对于示范,我非常谨慎,很少有整幅示范的。我可以示范步骤、可以进行局部示范指点,但很少整体示范,因为学习中的惰性和不自信导致孩子的“抄画”能力特别强,稍不注意孩子的画便会千篇一律。
  艺术是求异的。画画之所以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正是它的求异性。只有与众不同,才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力。临摹作为美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小学阶段,即使临摹也要以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佳。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形、概括省略、联想添加等处理,求新求异。只有这样,才会有感人的作品产生。
  四、实施正面评价,在结果中提升
  儿童画画,是儿童的天性流露。常常在原型的基础上加以集中夸张,在夸张变化的基础上创作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因此艺术形象与生活原型比例不同。甚至不顾实际比例,对被描绘的对象进行大胆夸张与取舍,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段,任意添加,调整内容,本能的冲动加上笨拙的小手画出了让成人都感动的画面。面对每一张儿童画,我们都可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和找到为什么这样想象的原因。因此,我们对每一张画都应鼓励、表扬,使这样的创造力得以持久。
  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儿童都喜欢涂涂画画。从开发儿童智力的育人角度着眼,教好儿童绘画是我们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其他文献
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师究竟该如何引发、疏导、调控学生的课堂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呢?笔者认为教师引导学生静心研读文本,教给质疑问难的途径与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途径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师的任务是“让学”——“他得学会让他们学”。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实质上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肝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第三位。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众多,肝癌的发病率在我国一直居高不下。目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癌早筛标记物,但有约40%的假阴性率,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的肝癌早筛生物标记物。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汤富酬、黄岩谊研究组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暨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肝胆胰外科彭吉润研究组合作,研发了一种肝癌的
一、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一篇历史性散文。文章主要讲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从出发前的装备,人物的神情与心理,出使中的态度与做法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详细地记录了第一次远航,简略写了其他六次远航。本文以描述性语言重现历史场景为主要表现形式,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表达方法,使得人物立体、场景真实形象,仿佛又回到了历史事件中。全文结构清晰,详略得当。  二、目标预设  学生在自我朗读中感受远航前的壮观,
[教材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统计》是以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开放的空间,有效利用周边资源,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感悟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决策能力。  [教学设想]  1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仅把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以下简称“新增两基”)列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且明确指出了达成这些目标的途径,如“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等等。在此,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谈谈对具体落实这方面目标的几点思考。  一、着眼数学素养,挖掘数学内涵  1.依托教材,挖掘教学内容的数学内涵与教
2008年5月20日,捷克登山界传来两个消息:马克在无后援的情况下,成功登上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它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海拔8167米;莫里在珠峰8300米处坠崖身亡。  马克与莫里是好朋友,都是登山爱好者。莫里的愿望是征服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认为,作为一名登山运动员,没征服珠峰,就不算一个最好的运动员,马克则认为,征服珠峰对一个登山运动员来说,虽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他的素养与
文言文,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语言凝练,字不虚设。指导小学生阅读文言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活跃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心里根植属于中华子孙的语言之根。  但是,文言文与小学生常常接触的现代文的表达方法是有所区别的,在理解上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生心里容易产生排斥与抗拒。那么,如何让小古文学习更适合小学生的特点,既激发学生亲近古文的欲望,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
学困生,指的是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就语文学科来说,这一类学生的“学习之困”表现在:对学习语文没有兴趣,缺乏信心;阅读课上,学习被动消极,理解能力差,读课文不知所云,更别说进行课外阅读了;在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常似局外人,动口动手等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对习作练习更怀有恐惧心理,实在“被逼无奈”了,写上三五行草草了事,文不通句不顺;更有甚者,就连生字新词的读写也成问题,听写词语等小测试,错字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是引发师生对话的重要手段。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于一个数学知识点,仅有一问是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二度追问,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有效提高思维品质。    一、在认知错误时追问——纠正思维偏差    小学生的年龄还小,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是很高。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会因为受到知识负迁移
储冬生 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名师培养对象,海安县十大杰出青年,海安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现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本原性问题驱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先后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100多篇,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