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li工作学员感受

来源 :全球商业经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先拥抱黑暗,才能找到光明
  文/姚羽蒙
  我一直都有一点人际关系恐惧症。人前人后,别人对我说些什么的时候,我的脑海经常会一片空白,不知做何反应。我会常常设想别人的感受是什么,试图在交往之中去照顾别人,但这样做的时候,似乎不是我自己,我也没办法真正体会到别人想要的东西。我还讨厌说三道四,批评别人。
  第一天参加Galli培训时,我觉得大家看上去都很强势。一个谨小慎微的拘谨形象,是我在脑海里第一天刻画出的自己。Galli的流程很好玩,在跳舞、游戏和表演之中,慢慢开始感受自己和感受别人。然而尽管有那么多的放松环节,在脑海之中的我自己依然是那个拘束不安的小孩儿,我很紧张。这紧张伴随了我整整一天。第一天工作坊的最后一个小时个案处理时间,我把我的紧张说了出来。
  米歇尔老师让我上台坐在凳子上,在团体中挑一个女生做我的妈妈,让我的妈妈站在我的身后保护我;再挑一个男生做我的爸爸,让我的爸爸站在我的身边给我力量;然后让我在团体中挑两个我觉得害怕的人,分别扮演一些场景,来演绎我的紧张和害怕。我挑的爸爸妈妈都不是我生活中真实父母给我的感受,挑的爸爸是一个让我感觉很细腻、会照顾人的男生,挑的妈妈是一个自由职业的编导,很灵动,我觉得她一定很会做她自己。然后我挑了两个让我觉得害怕的,第一个是总会批评我的人,第二个是冷漠的人。
  我上台,坐在凳子上,挑选的妈妈站到了我的身后,把双手放在了我的肩膀上,而挑选的爸爸站在了我的身边,我一抬头就可以看见他,甚至可以拉住他的手。当这些人呈现在我身旁的时候,心里感觉一股温暖。台下突然有个女生仅仅是看到这一幕场景的呈现就哭了。米歇尔说,这很正常,因为很多孩子在成长期,父母都不在身边,没有一个安慰他们的妈妈和为他们去战斗的爸爸。所以你可以为你自己假想这样的父母—他们可以不是真实的,甚至他们可以是你自己本身。
  开始场景表演。第一个饰演总会批评我和对我压榨得很凶的老板,他给我交代了一些任务,让我晚上8点之前交报告。我说“好啊”。在工作中的我,是有自信的。
  饰演冷漠的人的是一个漂亮的女孩,我感觉她不太乐意搭理人。我试图和她沟通,但我又害怕。我走到她的面前,似乎连开口都不敢。老师让我坐下,我却站起来想表示尊重,但进入僵持的状态。
  老师提示我的“爸爸”可以在身后提醒我怎样说。“爸爸”提示说:“你可以说,我今晚有些事情,能不能请你帮助我完成一些我手头的工作?”我重复了一遍,她说:“我不愿意。”我试图与她和解,老师说:“只有两个选择。她拒绝了你,要不你回去坐着,让妈妈安慰你;要不你让爸爸把她杀死。”我说:“有没有第三种选择?”老师说:“没有。”那一刻我想,我不要退回去哭,如果是你死我活的话,那你死好了。我说:“让爸爸把她杀死。”演爸爸的人很夸张地去把美女逼到角落里。
  在那一刻感受到了自身所存在的攻击性,我可以很清晰很明确地做出我的选择,但回过头来,我会害怕,会不安,会因此而自责。在工作坊的七日里,其实我反复呈现出来的是同样的东西—我想把自己的缺点掩藏起来,我不想接受不完美的世界和不完美的自己。
  回头去想,米歇尔是用了某种外化的方式去把我们内心的两股力量—象征母亲的保护的力量和象征父亲的攻击的力量呈现出来。在我们紧张的时候,我们其实常常忘了,我们内心是有力量的,我们可以为自己安排母亲来安慰自己,也可以让自己握住父亲的手去勇敢站起来保护自己。虽然这只是一场戏剧,但当一切很完整而明确地呈现出来的时候,我的内心却体会到了很真切的感受,所有外化呈现出来的场景又都内化回到了我的心中。
  我们其实不太敢面对真实,真实的人性之中是有那些被谴责的所谓“恶”或造成“恶”的部分,我们会用外在的东西去替代那种内心最真实的一瞬间的感受。当我们没有办法去看清自身的感受和能量,而用外部的标准去替代自己的感受的时候,慢慢地我们的力量和创造力也因之而消失了。我慢慢地觉得,最重要的是看清真实,看清自己的感受,看清外在的要求和我们自身所向往的,只有当有能力看清与分辨之后,我们才会发掘出处理事情的弹性,才有可能真正自觉地做出我们所向往的选择。
  B这是一幅很美的画面
  文/寿彤军
  为期一周的Galli剧工作坊,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这是一幅很美的画面。”
  在此次Galli剧的培训中,这句话我听到治疗师米歇尔反复在说,在每一幕场景扮演之后的点评时间,他的着眼点都在这里,似乎他总能找出“最美的画面”。
  米歇尔对当事人的保护,以及对心理剧扮演过程中,对当事人身上所具有的正向力量,不断发掘、小心呵护,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注意到,他从不去刻意挖掘当事人所呈现出的“问题”。对心理治疗师来说,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这需要治疗师有相当的自我觉察与自我节制。
  倘若治疗师将关注焦点放在症状或者问题本身之上,那么由此带来的后果就必然是在治疗过程中,不断地“追本溯源”,对来访者的探索也会带有倾向性,这种做法更容易强化来访者原本可能固有的一种观念:“我是一个‘受害者’,我有权获得补偿和拯救。”假如治疗师因此被来访者视为拯救者,甚至有时候治疗师自己也可能会认为这个期待是合理的,那么,治疗就很难获得有效进展了。
  心理咨询师最需要做的事情,恐怕就是避免将目光停滞在当事人的苦难之上。当事人痛苦的情绪是需要被治疗师理解和包容的,但是倘若治疗师缺乏穿越黑暗走向光明的能力,而只能看到“问题”,却看不到当事人身上所具有的成长助力,那么治疗工作一定会难以为继。治疗师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当事人“看到”这样的力量和资源;假如当事人尚不能自行“看到”这些,那么治疗师就要设法帮当事人找出来,并展示给当事人。
  我所感受到的Galli剧工作坊现场,在米歇尔的引领下呈现出一种安全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我记得有位同学分享了一段她的童年经历,在音乐冥想的过程中,她的一段童年经历浮现出来:“小时候,有一次她被父母责骂,不得不到门外去罚站;突然,有一只蜻蜓飞来,她好奇地盯着看,不知不觉忘记了自己身处于责罚之中……”   我们看到,在这段分享中,一个成年人唤醒了其童年记忆,而记忆中那个无助的小姑娘,没有沉溺在严厉的责罚中,而是将注意焦点放在那一刻所见到的美丽的蜻蜓之上,她记起了那一刻的美好……容我套用米歇尔的话来说,这段分享是我见到的“最美画面”。
  让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治疗师只能看到问题 0,那么当事人的注意力就很可能会停留在父母的责罚之上,这样一来,当事人的苦难经历会被无端地放大;同时,当事人所具有的战胜苦难的力量与资源,也会被白白丢弃。
  看到美丽,是成长中最大的力量与能力。在Galli剧的培训中,我得到的最大启示就是:养成能力,在每一幕生活场景中,主动识别出“美丽”。一个内心中没有温暖力量的咨询师,在我看来,是难以胜任其工作的。
  C“小不点”的力量
  文/高猛
  “人在表演中才是真实的”想到Galli心理剧,这句话就浮现脑海。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描述的人类像是求生的机器,为了延续和复制基因而拼命生存。这种描述有点吓人,好像我们脑海里藏着一个小小的驾驶员。不过,人们自古花费许多时间“自我觉察”“探索心灵”,又说明这也不是空穴来风。现在我相信,要达到这个目标,心理剧是一条有趣又有效的途径—因为在戏台上,我们的驾驶员专注于创造角色,无暇掩饰自己。
  在Galli心理剧的“七个暗室小孩”理论里,人就像是一座房子。我们的身体是这座房子的结构,里面的一个个房间承载着我们的意识。而在房子的地下室里,还存在着七个小孩,代表我们潜意识的各种力量。地下室里有六个房间,却有七个小孩。那个没有自己房间,只能到处跑来跑去的孩子被叫作“小不点”。像所有角色一样,每一个角色都有他们的正面和负面力量。“小不点”的英文翻译是Nobody。它代表生活的乐趣,也代表着自卑和嫉妒。学习“小不点”这个角色的过程给了我最震撼的体验。
  首先,培训导师米歇尔邀请我们在音乐刚开始的时候回忆一件小时候感到难过的事情。然后随着音乐的展开放下它,舒展身体,随着音乐舞动。我回忆起小时候在学校被老师批评的时刻,那时的光线和声音现在似乎还停留在我心中。随着我睁开眼睛,房间里光线明媚、同学们脸上带着微笑和光晕,音乐充满希望与宁静。我在教室里蹦蹦跳跳,就像回到儿时无忧无虑的时光。我仿佛感到一种渴望,渴望更多地享受这种轻松的力量,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像风一样飞过。可就在那一刻,没有任何原因地,我开始难以抑制地哭泣—心里只浮现出一个声音:我的身体想念这样的轻松。“小不点”的力量已经被我压抑太久,我的身体想念它。
  关于“小不点”的力量还有一场表演。当时的剧本是:我不久以前买了一张彩票,却把它忘记了。直到有一天,彩票中心工作人员登门拜访,向我公布这个巨大的好消息!
  说实话,彩票中了500万什么的,我还真幻想过。有机会把幻想真真切切地表演出来,不禁觉得又好笑又兴奋。这种感觉在学习心理剧的过程里常常出现。我们心中那些更热情奔放,更夸张有趣、更狰狞邪恶的自己,就像是瓶子里的妖怪,终于可以在表演中获得自由。所以当我表演这个角色时,我必须令自己相信自己就是那么幸运,我必须让自己体验到狂喜。于是我必须跳跃,必须打滚,必须大笑乱叫,必须拥抱这个带来好消息的小伙伴。但是当表演进行到这时,我选择了一个新的情节:我要打电话把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我的家人。就在我转身打电话的时候,场景告一段落。
  大家纷纷为我们充满热情的表演鼓掌,但米歇尔说:这是一个痛苦的时刻。我们作为观众想要看到你们让这种欢乐的氛围持续下去,甚至创造出更加热烈的情节。但这时你去打电话,把另一个人独自留在了场景中。其实你在打电话的情节中什么也做不了,你在表演中的伙伴却感到尴尬而无助。
  这段话给我以很大的启示。我细细回味表演的过程,发现自己想要去打电话时,其实是想要“退出”那种欢乐的氛围。而退出的原因,是感到无力去维持和承受那样的快乐,需要让气氛的热度降低一些,让一切变得“更加理智”。
  音乐冥想让我发现自己压抑“小不点”很久了。这段表演的体验让我真切地看到自己在生活里如何远离快乐。后来,我和米歇尔聊天的时候提到这段体验。他告诉我,在德国人们也会这样表演,也会这样退出快乐。我们常常如此生存,但其实不必如此,因为快乐本来就很短暂,即使不离开,它也会渐渐消失。
  就这样,我们得以在表演中收获自己的点滴真实。而且不仅如此,表演还可能令人体验到意想不到的力量。例如在Galli心理剧中扮演小丑。
  小丑的角色也需要运用“小不点”的力量:我们会害怕失败,也会想掩盖错误,因为那会证明我们不够好。这些被掩盖的失败和错误令我们自卑,而自卑引发嫉妒。可是小丑不一样,它欢迎失败,喜爱错误。不仅如此,还愿意寻找失败,创造更大的错误。
  所以当我带上小丑的红鼻子时,一种轻松的感觉油然而生—现在一切错误与失败都是被欢迎的,把一切搞砸才是我的工作。
  我们演出的小丑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喜爱和许多欢笑。平日里,我是一个常常对失败感到畏惧,瞻前顾后的人。在表演小丑时,我发现自己的敏感和脆弱也可以是力量和工具。平日里用来逃避错误的敏感性在表演小丑中忽然变成了寻找笑料的能力。所有的弱点在此刻都变成了优势,所有的担心恐惧都变成了乐趣和创造。
  这种体验也说明了“小不点”的巨大力量—充分接受自卑,低到尘埃里,生活忽然变得乐趣纷繁。而背负着过去的恐惧,视一切成绩为理所应当,生活的快乐反而会消失不见。
  人在表演中才是真实的,同时,表演也会给人真实的反馈。这种真实,或许是Galli心理剧最有价值的部分。
其他文献
感谢各位,很荣幸来到这里,我十分高兴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广岛。  在过去的两三天中,我内心中翻涌着强烈的情感,尤其是今天早上在公园观看纪念仪式,我相信在座的许多人都参加了,我认为这场仪式很有水准,日本人最优秀的精神和觉悟在今天得到了体现,但据我对日本人性格的了解,今天的仪式同样也反映出其虚伪的一面。  有不少人谈到和平和核武器废除,安倍首相等人就此发表了讲话,但我却不相信他,而且我认为凡是了解历
期刊
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人为经济,因为市场本质上依然是人的作为。  “生活就需要和经济结合”这是行为经济大师卡勒曼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卡勒曼(Daniel Kahneman)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科学得奖人之一,这是该奖第一次颁给心理学家。卡勒曼推行经济理论必须与生活的体验结合,他和特韦斯基(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是描述性范式的一个决策模型-特别
期刊
上个月,《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出现了一场“修音风波”。由于该节目除最后一场比赛外均非现场直播,不少网友质疑歌手的演唱被节目方在播出前用软件“美化”过。其中让他们不能接受的是为唱歌走音的歌手修正音准。八月初,用户名为“卢印”的网友在社交问答网站知乎上用两千字回答了“如何判断一首歌是否有修音”的问题,从技术角度说明,修复音准和节奏不但完全可能,甚至是业内常态。  “像修音高这种简单的技术早就是录音行业公
期刊
如今,用户体验这个词已经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研发、推广和市场运作。例如,买 iPhone,从打开包装盒的那一刹那,到海底捞,从热情洋溢的引座员接待你的那一刻,体验之旅开始展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用户体验是促进销售的生产力,也是确立差异化的竞争力,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  尊重用户体验的企业,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特别是客服人员、运营人员、用户支持人员、一线产品主力、一线技术人员等离
期刊
这期封面,我们谈论的话题是“癌症”。  我们常说的癌症,是一组可以影响身体任何部位的100多种疾病的统称,也可称为恶性肿瘤和赘生物。不同癌症之间的性质差异很大,但无论是那种癌症,都不是一个大家乐意拿出来讨论的话题,很多人甚至连“癌”这个字都不愿意提及。  一位患癌症十多年的患者告诉我们,即便在跟癌症打了多年的交道之后,看到“癌”字他仍然会感到心悸。癌,这个从山岩的“岩”字的方块字,十分形象地传达了
期刊
禅修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人想“了脱生死”,有人想“离苦得乐”,我呢,既不觉得生活有多苦,更不觉得生活没意义,而是因为对这个世界仍然好奇,愿意自己去实践,仅此而已。  在阅读《少年派》的时候,我与同时虔诚地信奉着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主人公颇有共鸣。几大宗教,以及现代科学,都有迷人之处,你可以说它们各自都形成一套解释世界的完整体系。而因为中国的文化背景的原因,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佛教的东西,从心灵鸡
期刊
“个人成长”是近年来的流行词汇。成长就一定意味着变化,与过去说再见吗?我们在追求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误区?拥有多年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薛畅观察那些追求“个人成长”的人时,感到自己常常需要回到原点去思考“个人成长”究竟是什么?  “个人成长”这一话题,伴随着我学习继而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全过程。无论学习哪一流派的心理治疗理论,也无论应用哪一项治疗技术,这一话题从来都不曾缺席过。  一个人在心
期刊
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黄莉已经参加了整整10个和心灵治疗有关的各种课程,“舞动治疗初级、戏剧治疗、儿童课程、与身体对话、自闭症儿童、创伤治疗、音乐治疗、深度的舞动治疗、舞动治疗体验、天赋的才能……”  当黄莉出现在咖啡馆时候,比我们预定的见面时间迟了半小时。“真抱歉,我迟到了。但早上起来我的身体告诉我要去跑步,于是我尊重了自己身体的冲动。”她随意地穿着T恤衫短裤,短发乱乱的,脸上还带着头一晚熬夜看
期刊
张欣喜欢谈起她在苏塞克斯和剑桥求学时如何迷恋英国的左翼知识分子;而她的先生潘石屹则信奉道教,自称是个“封建的”甘肃农村娃。他们在电视或杂志上出现时,常会穿着别致的“上海滩”式的时装:潘戴着黑边工艺眼镜,穿着丝质织锦外套;张额头上的一缕青丝染成淡金色,无袖亚麻小马甲,中式竖领,蝶形纽扣。他们看起来像是艺术品交易商或者电影制片人。实际上,他们的生意是盖公寓、写字楼、购物中心。这一年,三十九岁的张和四十
期刊
将城市里的“问题”小孩和农村的贫穷小孩交换一周的人生,能促进多少改变?在很多城市父母的眼里,孩子脾气顽劣往往是因为没有尝过贫穷的滋味。但是我们看到,是爱与陪伴,触动了主人公内心本来就有的温情与善意。  01  李鑫参加电视台的节目《变形计》录制时是14岁,正在北京的一家价格不菲的私立学校读初二。《变形计》的编导来到李鑫所在的班级,编导问:“你们班最坏的学生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李鑫!”之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