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第一次接触电脑是1993年的APPLE Ⅱ,第一次接触X86架构电脑和拆卸主板是1996年的386;然后1997年我买自己第一台电脑,那是一台自己组装的二手468DX。从而个时候开始,我就知道组装电脑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所有接口你都不会担心去接错,因为接错了你是插不进去的。
X86是一个公开化、标准化的架构,一块CPU、一块主板芯片已经把整个系统定下来了,谁都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而很不幸,CPU不外乎是INTEL和AMD两家,内存条也就那几个品牌,硬盘在IBM倒下后主要就是希捷和西数。也就是说,电脑是基于一种非常公开标准化的生产基础上的,只要你是用同样的配置,各个品牌性能上的差异并不会太大。
例如评测一块主板,你想象一下当所有架构主要零部件都是别人帮你定下来的时候,你还能怎么评?所以你只能评一下每个品牌它们的做工和用料有什么区别,例如印刷电路板精细程度、电容的大小之类,然后给它们一个排名。但内行人都知道,做工最好的主板和最差的主板之间,如果都装上电脑运行,它们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它们的好坏只有看长时间使用后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但可惜这方面在评测时是反映不出来的。
2000年那一年,也正是互联网开始波涛汹涌的时候,现在网上见到的所有评测,差不多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涌现的。我要说的是,我们网上评测的整个体系,包括评测一个电脑部件,或是整个笔记本电脑,再到手机和数码相机,以及后来沿用到汽车产品的评测,都是沿用了最早IT评测这套思维和评测方法。甚至的是,我们现在一些汽车网站,他们都是从IT网站开始做起来的。对于这一切,我这个从1998年就用56k猫上网的老网民清楚地看到了这个变化。
但,这种评价体系沿用到汽车上,就不那么灵了。
因为汽车不是一个数字化的标准公开平台,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技术、设计、材料、制造到售后服务,任何一点不同都会影响到它的最终表现,甚至一个国家和品牌的文化、设计师的喜好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如今的很多车评,你会发现大多是这种路数:先是纸上谈兵地比比性能参数,列一下各自用到的新技术,然后“三拳两指”地量量空间,再PK一下配置;最后再主观地看看做工,然后就能肯定地给出一辆车的好坏。你觉得有可能吗?
例如来评价一副变速箱,你觉得6AT就一定比4AT好吗?理论上是肯定是这样,但一副调校错乱的6AT无论换挡逻辑、速度、平顺性还是油耗,都可能比一辆丰田老花冠的4AT要差得多。如果以IT评测的思维,如果两辆车都采购了同样的变速箱,例如都是爱信6AT,那么它们的表现应该是相差不大了?那你又错了,我告诉你可以差很远。因为如果以IT的评测思维,9AT肯定是无敌了,但试过9AT的车都只能是笑而不语。
在汽车工业,工程师的喜爱都对一辆车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某些法国车有着弯路之王的美称,底盘调校的功力让德国人也眼馋。但国产化来到了中国以后,工程师以为中国人会喜欢软的悬挂(其实法国原装车本来就偏软),结果“自主研发”把悬挂升高和调软了。后果怎么样?这样的悬挂根本支撑不起加长的车身,快速行驶在弯中就像坐在一顶四人大轿中,被人抬着奔跑着过弯,这时候你的身体是向那个方向晃动,完全取决于那个轿夫早饭有没有吃饱。法国车就这样被毁掉了。
你觉得IT评测思维能试得出这样东西吗?
回到当年主板评测,即使是最没差异化的评测,但依然是有一些异类:永远有一块主板售价是最贵的,但它的电容又不是最多,甚至它的超频能力也不是最强的(因为会锁频),但公认它的性能和可靠性表现是最好的,它就是华硕。因为人家的电路设计水平更高,做工最好,电容大不大不是最重要的,而最重要的是懂得在合适的地方用合适的材料。但这种东西以习惯的“比配置”式IT评测思维就没法处理了,所以永远是一提到华硕主板为什么好,编辑们就一笔带过了。
原来,评测的结果怎么样,与IT是无关的,只与你评测的水平有关。我那些十年前就在华为、微软做硬件的同学,提到如今流行的IT式评测,也是笑而不语。
X86是一个公开化、标准化的架构,一块CPU、一块主板芯片已经把整个系统定下来了,谁都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而很不幸,CPU不外乎是INTEL和AMD两家,内存条也就那几个品牌,硬盘在IBM倒下后主要就是希捷和西数。也就是说,电脑是基于一种非常公开标准化的生产基础上的,只要你是用同样的配置,各个品牌性能上的差异并不会太大。
例如评测一块主板,你想象一下当所有架构主要零部件都是别人帮你定下来的时候,你还能怎么评?所以你只能评一下每个品牌它们的做工和用料有什么区别,例如印刷电路板精细程度、电容的大小之类,然后给它们一个排名。但内行人都知道,做工最好的主板和最差的主板之间,如果都装上电脑运行,它们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它们的好坏只有看长时间使用后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但可惜这方面在评测时是反映不出来的。
2000年那一年,也正是互联网开始波涛汹涌的时候,现在网上见到的所有评测,差不多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涌现的。我要说的是,我们网上评测的整个体系,包括评测一个电脑部件,或是整个笔记本电脑,再到手机和数码相机,以及后来沿用到汽车产品的评测,都是沿用了最早IT评测这套思维和评测方法。甚至的是,我们现在一些汽车网站,他们都是从IT网站开始做起来的。对于这一切,我这个从1998年就用56k猫上网的老网民清楚地看到了这个变化。
但,这种评价体系沿用到汽车上,就不那么灵了。
因为汽车不是一个数字化的标准公开平台,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技术、设计、材料、制造到售后服务,任何一点不同都会影响到它的最终表现,甚至一个国家和品牌的文化、设计师的喜好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如今的很多车评,你会发现大多是这种路数:先是纸上谈兵地比比性能参数,列一下各自用到的新技术,然后“三拳两指”地量量空间,再PK一下配置;最后再主观地看看做工,然后就能肯定地给出一辆车的好坏。你觉得有可能吗?
例如来评价一副变速箱,你觉得6AT就一定比4AT好吗?理论上是肯定是这样,但一副调校错乱的6AT无论换挡逻辑、速度、平顺性还是油耗,都可能比一辆丰田老花冠的4AT要差得多。如果以IT评测的思维,如果两辆车都采购了同样的变速箱,例如都是爱信6AT,那么它们的表现应该是相差不大了?那你又错了,我告诉你可以差很远。因为如果以IT的评测思维,9AT肯定是无敌了,但试过9AT的车都只能是笑而不语。
在汽车工业,工程师的喜爱都对一辆车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某些法国车有着弯路之王的美称,底盘调校的功力让德国人也眼馋。但国产化来到了中国以后,工程师以为中国人会喜欢软的悬挂(其实法国原装车本来就偏软),结果“自主研发”把悬挂升高和调软了。后果怎么样?这样的悬挂根本支撑不起加长的车身,快速行驶在弯中就像坐在一顶四人大轿中,被人抬着奔跑着过弯,这时候你的身体是向那个方向晃动,完全取决于那个轿夫早饭有没有吃饱。法国车就这样被毁掉了。
你觉得IT评测思维能试得出这样东西吗?
回到当年主板评测,即使是最没差异化的评测,但依然是有一些异类:永远有一块主板售价是最贵的,但它的电容又不是最多,甚至它的超频能力也不是最强的(因为会锁频),但公认它的性能和可靠性表现是最好的,它就是华硕。因为人家的电路设计水平更高,做工最好,电容大不大不是最重要的,而最重要的是懂得在合适的地方用合适的材料。但这种东西以习惯的“比配置”式IT评测思维就没法处理了,所以永远是一提到华硕主板为什么好,编辑们就一笔带过了。
原来,评测的结果怎么样,与IT是无关的,只与你评测的水平有关。我那些十年前就在华为、微软做硬件的同学,提到如今流行的IT式评测,也是笑而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