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组合作学习的解读

来源 :下一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a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学习是我国数学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合作学习理念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但许多研究者从大量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有形式化、泛化倾向,文献表明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这种倾向比较明显。因此探讨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 ;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的出现改变了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得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得以充分展现,促进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合作学习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接受并用于教学实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不够准确,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分组不合理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但由于诸多原因,如班级人数太多,致使小组容量过大,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学生乘机做小动作,并没有按教学的目标执行,有想法的同学说起来没人听,没想法的同学叽叽喳喳,没有用心去聆听别人的思维过程。另外,在分组时,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按成绩高低均匀分组,没有照顾学生的性格差异。
  二、小组分工不明确
  有的教师只是简单的把几个人分成一组,让成绩好的当小组长“管着”其余组员,成员分工不明,互无责任,关系松散,没有共同的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责任心,没有组织协调者,谁想发言就发言,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讨论缺乏头绪,抓不住中心问题,思想上的交流碰撞更无从谈起。
  三、课堂节奏太快,学生无时间合作交流
  有的教师上课过分追求形式完美,课本内容面面俱到,且增加诸多辅助性内容练习,教师的“一环紧扣一环”,紧锣密鼓的快节奏上课,往往使学生对一个问题还来不及思考安全,来不及交流讨论,教师就已提问,迫使学生只是交换补充答案,根本没时間去探讨思维过程与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没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四、教师的评价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提问时往往只从一组中选取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该同学的回答作为对小组的依据,没有顾及其他组员是否有同样的想法,从而使合作学习变成了一个人代表一个组,其他同学只是附和没有真正积极地参与进来,久而久之,不少学生从思想上附和而过,失去合作的目的,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以上几个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违背合作学习的初衷,笔者经过反复的实践,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分组科学,搭配合理
  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首先要建立有一定质量的学习小组。建组时我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一般由4至6位学生根据性别、能力、学业成绩、个性特点、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合作小组之间要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这样既保证小组合作成员之间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又能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间的互助合作与主动参与;而且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保证各小组之间的竞赛能公平的开展。
  (二)分工明确,职责明晰
  合作式学习,通过群体多边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分组时,我采取一个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负责分配在合作学习中的任务,发言顺序,总结汇报等事宜,且应在平时对组长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合作交流有的放矢、有条不紊,既省时、又高效。另外各组设置一个中心发言人,负责整理总结本组各成员在学习合作交流中取得的成绩、阶段性进步及收获,以便及时向老师和全班做出总结性汇报。
  (三)内容难度适当
  我们所设置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既可以解决问题,又不很轻易地完成,必须经过一定的动脑思考、交流才能获得。最初设立小组时,教师可适当设置相应的学习梯度台阶,稳定住小组的集体性,在经历一个阶段之后要注意台阶过多的问题,减少台阶,使学生感到独立学习有一定难度,合作学习有很大收获使学生能自觉的融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自觉寻取他人的帮助合作与支持,使得合作交流有意义、有价值,学生才会有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才不至于走过场,流于形式。
  (四)教学重结果更重过程
  现阶段小学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从合作学习的过程出发,考虑如何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交流,而不是单纯的强化训练、巩固,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因内容调整而使教案为动态的“教案”,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新思想、新方法。对学生的一丁点成绩,一丁点进步也要及时鼓励。内容要设计的少而精,给学生以足够的交流时间。
  总结
  合作技能和品质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交往机会,加强生生、师生的沟通,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作者简介:
  陈永解(1971-2),汉,籍贯:福建省三明市,学历:大学专科,职称:一级教师,从事工作:小学数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英语是整个世界的通用语言,我们国家非常关注英语人才,对于英语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中十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英语不是我国的基础语言,相对于中文学习而言,英语缺少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初中;英语教学;运用  引言  情景教学法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阶段初中生英语的学习状况,最大化地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品质与效率。本篇文章对大学英语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展了一定的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教育体系的不断优化,更新。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也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往的教育体系更多的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成绩,能力为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老师也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主的教学观念。但是应试教育的标准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教学标准了。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符合教育形势的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语文阅读;教育  引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背景为基础,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践出发,对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特点、中心任务及高效课堂具备的条件等进行了论述,对如何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育教学;学习质量  一、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设置背景  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设置任务来看,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应用信
期刊
引言  残疾儿童是社会最关注、最具有康复救助价值的群体。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和早教育是残疾儿童康复的关键。康复机构是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的重要载体。建设好各级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为残疾儿童提供有效康复救助、康复规划和完成康复工程提供必备基础和保障。  背景  “十二五”期间,全国不断加强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和保障制度建设,促进残疾人康复工作有效开展。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建设覆盖面逐步扩大,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各地都对教材进行了重新修订和编写。其中对插图的选取和绘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不仅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时也是对文章文学性的补充,是直接的教学资源,兼具多层含义。合适的插图有助于启发学生,促进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能好好利用,必定能促进教学。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探究插图的功能与目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提高插图有效性的对策。  关
期刊
摘 要:涂鸦艺术具有原创性、偶然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将涂鸦艺术引入小学美术教学过程,既可以弥补当下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的缺点,也能够发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绘画信心和绘画热情,助力美术教学从“双基”培养,向学生美术综合素养发展转变。故作为将学生引入美术课堂的第一人,我们有必要重视涂鸦教学,以适宜的手段将涂鸦活动穿插到小学美术课堂之中,让学生在涂鸦中感受美术之美。本文从三个
期刊
摘 要:《我们所渴望的》是加拿大非洲裔女作家迪翁·布兰德的第四部小说。故事描写了多伦多的少数族裔移民的生存困境,本文拟以文学社会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小说中造成少数族裔移民困境的根源进行分析。  关键词:多元文化;移民;少数族裔;生存困境  《我们所渴望的》是加拿大女作家迪翁·布兰德的第四部小说,于2005年出版。故事以本世纪初的多伦多为背景,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中心城市中,大约有50%的人口是移民
期刊
摘 要:作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在以往语文作文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作文提不高,写出的作文枯燥无味、缺乏新意。在此,将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本文结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关内容,就如何应用以读促写教学模式展开如下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在高中语文作文写作中,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写作思路,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写作素材可想、可写和可创
期刊
摘 要:自先秦攻占岭南地区起的近千年间,越南北部一直是中国的领土,直到公元968年才独立建国。越南长期是中国的藩属国,长期的民族迁移、通婚使得中国广西壮族的“那”文化也传承到了越南中北部。“那”文化的同源传承,其基础有二:一是文化教育,二是宗教信仰。“那”文化经历了长期与汉文化融合,在文字、语言、教育、宗教等方面多有表现。  关键词:“那”文化;文化传承  一、“那”文化的定义  “那”最早来源于
期刊
摘 要:川剧作为我国的传统戏曲之一,武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行当,武生分为靠甲武生、袍带武生、龙箭武生、短打武生等很多种类型,作为一个武生需要练习的基本程式包括踢尖子、推衫子、耍翎子和提把子等等,只有将这些基本功练好才能够让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加饱满,武生在表演过程中要准确的把握人物性格,这样才能够让每一部戏曲中武生都具有不同的人物特点,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川剧;武生;艺术特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