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猫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un5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猫身上的秘密实在太多了,即使养猫十几年的人也不敢说自己完全了解猫。
  上世纪80年代初,正好是包产到户的头一年,由于粮食大丰收,当年生产队给我们家分了十多亩土地,产下来的小麦、玉米、高梁、糜子等,用麻袋装好堆在了家里的土窑洞里。一上冬,大塬上的老鼠无食可吃,都一股脑儿地跑进粮食窑越冬,将麻袋个个穿成了小眼,或是将地面打开了鼠穴。于是,母亲立即养起了一只花猫进行狩猎,花猫还是用一只大公鸡从邻家换的,那时粮食多了,老鼠也泛滥成灾了,一时间猫成了稀奇宝贝,养猫热潮遍布农村,各家各户用乳猪崽、奶狗、雏鸡进行交换。记得那时母亲的花猫被捉回后,全家把它当成宠儿,黑色和其他杂色的毛特别有质感,比坐垫还柔软,两只毛茸茸的耳朵竖起来,眼睛好比铜铃般炯炯有神,样子聪明伶俐,有时故作帅气,有时用笨拙的小爪挠挠呆萌的脑袋,精神饱满而又充满好奇地看着每一个角落,淡黄色的瞳孔中还有一对月牙形的瞳仁,鼻子像草地遮盖小花一样被毛遮住,若隐若现,它会神气地拉回一只老鼠先和其戏闹,玩够了就吃掉。
  一年过后,小猫长成了大猫,它性格实在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会找个暖和地方成天睡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操心过问,到了晚上指定出去玩玩儿,整夜不回家,任凭怎么唤也不回来;说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么是整夜不回家,可是当听到老鼠的声响,它会一动不动地凝视几个小时,非把老鼠等出来逮住不可。它特别倔强,不管怎么善待它,也不肯跟着你串门子去逛逛,仿佛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又那么勇敢,不要说见着小虫或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嘴总是被蜜蜂或蝎子蜇得肿起来。它有好多长处,母亲非常喜欢它,称它为抓老鼠的神枪手,饱受母親的青睐,自养起这只猫,我家存粮食的窑洞里老鼠就日渐消失,直至无影无踪,所以,花猫立下了功劳。然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两年后的一天,它出家游玩,不知什么原因再也没有回来,全家人都感到惋惜,恋恋不舍地等它回来。
  没了猫,过段时间老鼠又卷土重来,将窑洞的粮袋咬破,土窑打了好多小洞,母亲气急败坏,又用一只鸡换回了一只黄猫,并给它起名叫咪咪,尖尖的耳朵听力极好,眼睛的敏锐程度不输前一只,脚底的肉垫使它走起路来悄无声息,相比上一只它更爱干净,因为吃完老鼠后会用爪子点水洗脸,它也是捕捉老鼠的神手。后来长大了,渐渐不像以前那样勤快了,基本成天睡觉,晚上也不出去,遇见老鼠不闻不问,好吃懒做,游手好闲,靠我给它喂馒头、面条度日,母亲见状便把它抓到集市上换了一条小狗。但过了一段时间,母亲又在集市上换回了一只狸猫,害怕跑丢,用绳子拴了好久,放开后,这只猫跑这儿跑那儿,不坚守工作岗位。后来乡村的粮食多了,老鼠越来越大,在农村家里出现了尾巴很长的大灰鼠,偶尔在房墙上乱跑,受到惊吓后尾巴一甩便突然不见。
  母亲今年85岁高龄,老了。后来弟弟捉了一只黑猫,把家里的老鼠逮得一干二净,也是对家里的老鼠进行威慑,再也没看到老鼠的迹象。没了老鼠,黑猫的最大价值便是给独居的母亲带来欢乐,也算给寂寞的老人做个伴儿……
其他文献
四点多一觉醒来,梦境若隐若现……忽然,那轮月就这样透过窗帘闯了进来,晕染的,黄黄的,招引着我。  天还没亮,万籁俱寂,整个世界一片宁静,此时,这份静谧属于我。风,带着寒,手,有点儿僵,晨光微曦,灰蒙的天,圆的月,此际,嗔怪小区旁工地上的灯光,破坏了这纯粹的对视。此刻,它不皎洁,有着些微的黄,有些微的浑浊,看不清里面团团的影。儿提时月圆之夜大人告诉我口口相颂的传说,月里住着奔月的嫦娥,月里有一棵桂花
期刊
绿饼子,又称金钱饼,这与它的外形有关。  制作绿饼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首先,要筛选绿豆,用清水冲洗几遍,再放入水中浸泡。浸泡的时间是有讲究的,时间短了,不容易去掉绿豆的皮;时间太久,会导致绿豆松软,发黏。浸泡后,一般用双手在水中轻轻地揉搓,这样,绿豆皮就会漂浮在水面。其次是磨糊,去皮的绿豆与大米按照10:1的比例搅拌、混合、掺水,用石磨研磨成糊。糊子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一般挑起一勺子,稍微倾斜
期刊
在老家一千多人的小村庄里,父亲是出了名的烟瘾大。  那个年月还是靠工分吃饭,以父母两个劳力挣取七个子女的口粮着实相当吃紧,父亲总是挑一些诸如挖河、拉煤、打坯等繁重的体力活兒去干,以期多挣些工分。但任凭父亲怎样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拼尽体力,到年底生产队算账时,总是收支悬殊,入不敷出,需要向生产队里返交近百元的工分钱。由于拿不出这些钱,生产队就在每次分东西时逐步代扣,所以,我常常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家的孩
期刊
直到今日,回想起那个炎热的夏天,仍历历在目。  那时,我正迎接人生最大的挑战——高考。我被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包围着。  考试前夕,晚饭后母亲在收拾碗筷的时候,父亲从包里取出一块新表,对我说:“送给你的,明天考试刚好派上用场。”这是一块我渴望已久的梅花表,它躺在父亲的掌心,熠熠生辉。一年前与同学逛商场,我一眼相中这款在当时很时尚的女式梅花表,并曾多次向父亲讨钱购买,但因价格昂贵,父亲一直没答
期刊
老家的水井有许多,而垟头井和八角井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两口水井。  从我老家往北,不过百米,就有一口井,那就是离我家最近的“垟头井”。井紧挨山体,井口高出地面约莫七十厘米,用砖头砌成圆圆的一圈,直径一米左右。由于长年累月地打水,井口一圈被绳子拉出了一条又一条深深的沟壑。“八角井”位于我老家的东面约五百米处,与山体也比较近,井边就是村民的山园地。井口比周邊的山园地还低,用八条石板平铺而成,形呈八角状,
期刊
“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这首诗的作者是马星野先生,而赠他鱼生的则是南怀瑾先生,他们都是著名温州学人,一位祖籍平阳,一位祖籍乐清。  原来,这是一位香港朋友将一坛用龙泉青瓷罐精装的“五味和”鱼生送给了南怀瑾,这份来自家乡的礼物,又被他转赠给了身在台湾的同乡马星野。这首《呈南怀瑾先生谢赠乡味》的鱼生诗,后来便成了温州风土的代言。  鱼生,其实是一种用酒糟和盐
期刊
她叫红,三十来岁,患心包肿瘤晚期,生命的蜡烛随时都有可能熄灭。  我去她家为她治疗,只能凭她无助的手势和眼神领会红的意思。红躺在病床上,不安地吸着氧气,虚弱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床头上除了一束白色小花,还放着纸与笔。我知道,像红这样的病人,随时都可能死于感染和呼吸衰竭,而红却一天天地活了下来,生命于她的意义,是还能被她诠释多少个明天。  在为红做输液治疗的时候,得非常小心谨慎,特别要严格控制滴速和
期刊
辽河从我们村南经过,以此为界,分为河南河北:河北是村庄,河南是集市。渡船在村庄与集市间穿梭。  撑船的刘伯每次开船都放声喊:“摆渡,摆渡,过河去了!”渡客闻声陆续上船,荷花把收到的钱放入腰间的口袋。她十五六岁的样子,两条马尾辫轻轻摇摆,渡客们经常逗她说:“荷花!赚多少钱了?”她腼腆一笑,头一扭,害羞地望着对岸。  荷花是刘伯捡来的。当年,刘伯听到河心有婴儿的啼哭声,顺声看到河面上漂着一个大木盆。他
期刊
常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这话也许有道理。有了两个哥哥后,父亲一直特别希望有一个女儿,我的出生给父亲带来别样的欣喜和快乐。  也许因为我是女孩儿,从小到大,我总是受到父亲不一样的优待。做错事,母亲责备我,只要父亲闻听,一定跑来护着。“一个女孩子家,别打骂了。”这让哥弟及小伙伴们总是羡慕至极。无论父亲在哪儿做客,口袋里一定会给嘴馋的我捎来一把粒子糖,那是我最骄傲和甜蜜的记忆。在那读书求学的年月,因为
期刊
风总是大过这个冬天,像大过很远很远的,旧时的旋律。  我仍让那些人站在村口的井台。是谁?点燃一堆火,依旧映照着那些陈年往事。日子把日子藏得很深。一些人像昨夜的星光,悄悄地洒下斑驳的叠影。然后,又躲进风一样的声音。  对于村庄的描述,我也总是想让一些人或事物,高过一场风,和时隐时现的记忆。其实,他们的一再显现,抑或是消隐。我知道,这都不只是注定,而是一种最恰切的序幕或者结束。我深切地在一场风里找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