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毛茸茸的生活情景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申跃中、张小鑫联合创作的《中和人家》题材独特、内涵丰厚、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郁,是一部富有冀中风情的文化反思小说。
  说它题材独特,是因为虽然批判封建落后习俗的作品并不少见,但对于“一门两不绝”这种家庭模式的描写还不曾有过。说它内涵丰厚,是把“一门两不绝”的揭示和描写,放在了抗日战争宏阔的大背景下来展现,由此涉及民族矛盾、家族内部的矛盾、个体之间的矛盾,让读者看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时代特征和“一门两不绝”这种家庭结构解体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同时也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宏阔、丰厚的美学特征。小说着意表现的,是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家族、个人命运的关系。尤为可贵的是,这部小说没有概念化或理念化的毛病,而是把作家对现实的理解和思考,渗透在对冀中农村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的具体描写之中,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带着泥土和露珠的毛茸茸的生活情景和一幅幅生活画面。它让读者看到的,不是被理念化了的故事,而是具有“整体感”的生活,即作家描写的各种生活现象,分之是具体的情境,合之则能显现时代、地域、文化、习俗的主要特征。
  虽然这部作品的大背景是抗日战争,也写了日寇烧杀抢掠的种种暴行,但作品的着眼点不是描写战争本身,而是写抗日背景下“一门两不绝”这种家庭结构从确立到解体的过程,而杨福生挣脱家庭羁绊投身于革命和抗日战争,则是导致这种家庭模式解体的关键所在。
  这部小说它让我看到了所谓“中和人家”内部存在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即它的“不中和”,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一门两不绝”这种家庭结构的非人性的残酷性。所谓“一门两不绝”,就是同父的兄弟两个,一个有儿子,一个没儿子,为了让没有儿子的一方也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不让家产外流,兄弟俩每人都给这个独苗儿子娶一房媳妇。而这两个媳妇之间,则不分先后,不分大小,不分尊卑,一律平起平坐。说穿了,这种“平等”只是为保障兄与弟两股(家)之间后继有人的“平等”,对于两个媳妇来说,说是平等,实际上对谁都不平等,因为这是她们被剥夺了一半权利之后的所谓“平等”,是名义上的“平等”和实质上的“不平等”。这种“平等”所带来的,是两个媳妇之间的对立与抗衡。
  这种难以解决的矛盾冲突,在小说中具体地表现在英儿和玉儿在名分、地位,以及日常生活上吃喝拉撒睡等一系列问题上的争风吃醋,直至大打出手。然而,不能把英儿和玉儿之间的争斗与一般所说的男女间的争风吃醋混为一谈,因为她们争夺的,是本来应该完全属于自己的丈夫,即作为媳妇的应有的权利。因此,她们的争风吃醋,实际上应该说是“维护个人权利的保卫战”。从她们各自的角度说,这种争斗是必要的、合理的,但对于对方来说则是一种伤害,同时给自己带来的,则是一种精神上巨大折磨。所以争斗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在精神上带给她们的是痛苦、忧伤、寂寞、委屈、愤怒、仇视;在身体上则是病痛,一个得了“气裹血”,一个得了“血裹气”。作品对于两个媳妇之间争风吃醋的描写,细腻而真实。然而,透过这种精彩细腻的描写,我领悟到的则是“一门两不绝”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不绝”,是它把两个媳妇置于痛苦深渊而不顾的非人性的“残酷性”。可见,“一门两不绝”是传统文化中重家族、群体而忽视个体存在的典型体现,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它留下的启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世界认同、“国学”越来越“热”的情况下,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对于传统文化依然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态度,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小说中,土财主杨老清的形象颇具新意。杨家现有的120亩地,一辆大车和一挂水车来之不易,完全是靠土里刨食处处节俭从牙缝里省出来的,他奉行的“日子经”是“俭、贫、省、细,不要脸”。他没文化,却是传统习俗的维护者和“一门两不绝”的构想者和实施者,不管两个媳妇之间的争斗多么势不两立,都不能改变他实行“两不绝”的计划。杨老清一心过自家的日子,至于时局的动荡和变化,觉得和“庄稼主”过日子没多大关系。然而,在他的潜意识之中,还是有爱国之心和民族意识的,也有他明确的是非观和做人的原则。这突出地表现在拒绝当维持会长这件大事上。杨老清的拒绝是在他欠了350块大洋,急得连油锅里的钱都想抓的时候,而当了维持会长很快就能发财的当口拒绝的。因为他知道:“这种发财之道是靠日本人的势力,而不是种庄稼做买卖。”可见,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是清醒的。这种清醒,来自他的爱国之心,来自他的民族意识和敌我界线,来自他所坚持的“不做亏心事”的为人之道。
  总之,《中和人家》在民族矛盾和传统习俗的交织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多种矛盾关系的纠葛中,描写了“一门两不绝”这种家庭模式从确立到解体的全过程,从而对落后的传统习俗进行了揭示与批判,并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农村的生活风貌和时代特征。
其他文献
山石林泉,自然生態,是中国传统诗词最习见的歌咏题材,也是中国诗人以人文情怀关注与表现社会生活的最深刻题旨。石尔的《林间撷韵》以自然山林为吟咏对象,以生态思想为主旨,是其继《林间拾韵》后的又一次生态诗的奉献,成功展示了诗人以传统诗词表现现代生活与生态思想的诗艺才能。  石尔,本名张凤桥,蒙古族,河北丰宁人,森林警察,已是好几个诗词学会的会员了,常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并多次在全国诗词、楹联等赛事中获奖。
今年华罗庚逝世已经30周年了,人民没有忘记他,很多人很多地方都在以各种形式纪念他。华老在1984年8月25日写的“述怀”中有这样的话:“学术权威似浮云,百万富翁若敝履,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华老已经离开我们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我们要把他的学问、品德与情操告诉后人,使后人从他的事迹中得到启发与教益。  华老的治学经验与他的爱国主义崇高品德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华罗庚是我国现代史上
这是一个需要文学杰作,也产生了文学杰作的时代。《白鹿原》就是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达到经典高度的杰作。一部文学杰作,要担得起经典二字,必得在风格和主旨方面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虽然出版至今已逾26年,但是《白鹿原》仍然受到读者的喜爱,对它的解读和阐释,依然是一个学术热点。  当代文学从来没有出现过像《白鹿原》一样厚重的作品。作为一部宏大的民族秘史写作,它从文化、政治、经济、风俗等方面,生活全景式地纵深铺
教育信息化和新教育理念的发展需要新的教学方法支持。美国学者B.Dodge和T.March 1995年提出的WebQuest教学模式的适时引进,正契合了学校基于网络环境开展探究学习的需求。从2001年底“惟存教育”网站将WebQuest教学模式系统地译介到我国以来[1],教师和研究者们对WebQuest寄望甚高,有学者甚至称它为“信息化教学的新利器”[2]。许多教师依据这种方法建立了自己的WebQu
“大道和生学”是我多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生”思想,进行挖掘、梳理、研究与创新,所形成“和生学”的新哲学体系。它所回答的是宇宙万物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大道和生学”主张“万物产生于大道之和气”。  “大道和生学”的理论渊源与显著特征  “大道和生学”这一哲学体系理论渊源于史伯的“和生”说、老子的“道生”说、庄子的“气生”说和《周易》的“太和”说与“生生”说。  这一哲学体系研究特点是即哲学史讲哲
从读书到教书再到写书,偶尔也评书——我写过一些书序和书评,我的大半辈子都在与书籍打交道,不敢说“嗜书如命”,但对书绝对是“情有独钟”。这不仅仅只是因为深信“腹有诗书气自华”;更是笃信“读书使人生更精彩”。  我们这一代人是生长于“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那个年代的。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文革”开始。然而,靠从小给别人织毛活才勉强上过四年学的母亲却告诫我们兄妹:“读书是有用的。”于是,尽管那个年代没有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了解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婚姻家庭观的最佳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我们既可以看到男女之间自然而又真诚的爱情,又可以看到家庭财产、社会地位、人伦风俗等外部因素对婚姻的种种制约。现实告诉我们,有情人未必终成眷属,关键要看双方家属;有钱人往往终成眷属,因为钱才是人生的最终归属。但《傲慢与偏见》却告诉我们,在一个结婚靠“拼爹”的时代,真挚的爱情在婚姻中是不可或缺的。简·奥斯丁借由四对
春秋时代乃礼乐之世,风雅君子,灿若星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那个时代向我们翩翩走来。要了解孔子,了解那个时代何以盛产君子,就必须走近《左传》、细读《左传》。左丘明的文字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流风余韵,体悟传统的博大精深。《左传》是春秋二百五十多年的信史,一代实录,包罗万象,恢宏富丽,“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是解读《春秋》的关键,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书,兼具极高的经学
一  我以为这个奖也不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奖,这是我原来的感受。可是在博洛尼亚颁奖的那一刻,我逐步逐步地感受到,这个奖确实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国际奖。当时在场的氛围,我至今还记得。当评价委员会的主席亚当娜女士最后宣布安徒生奖得住是我的时候,在场的我的所有同胞都欢呼、跳跃、尖叫,那个场面我印象非常非常地深刻。紧接着我就得到了来自纽约、伦敦、东京等国外的短信,国内的短信就别提多少了。我就看我的手机上在不
为刘彦卿先生的这本大著写序,让我颇感惶然。一来,我和刘先生只见过一面,蒙他错爱,嘱为撰序,于情于理,都似乎“火候未到”。二来,洛阳——不管是历史上的还是现如今的——于我虽不算陌生,且往返多次而日久生情,然,说到深入的研究,毕竟也还谈不上。再者,刘彦卿先生年长我七岁,学有专攻,属于“先进”,要我在人家的新著前写序,虽不算佛头着粪般不成体统,但只要还有点自知之明,总要扪心自问一句:“凭什么?”  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