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一减,家长就增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d566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肥与瘦
  唐人喜欢丰腴,宋人喜欢瘦。如果杨玉环穿越到宋代,大约会是个有几分可怖的“肥肥”吧。
  当下,“骨感”就是性感。以色列颁布了有关模特的肥瘦标准,旨在消灭病态的“白骨精”。相反,迪拜最近出台了一项奖励减肥政策,明码标价,真金白银。
  古今中外,人们的口味很不同,肥瘦的标准也很模糊。
  减负,简单说来就是“瘦身”,似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讲一点我的亲身经历。
  最近,因为“虫”体欠安,我每天都到一家盲人按摩院做推拿。老板30来岁,很精明,也很健谈,经常自豪地说到他的女儿。
  几乎所有的客人都夸老板女儿聪明,老板则努力谦虚一下。聪明与否我不得而知,但这个年龄的父亲好梦正酣,则是千真万确的。梦鸽也做过同样的梦,而且是诺贝尔奖,那应该是最高的梦吧,但现在你给她发奖金她也不敢做了。
  回到老板夫妇的圆梦工程:暑假,妈妈感觉女儿的作业太少,便买来很多作业,女儿做得很认真,妈妈很满意。
  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一个全职妈妈。妈妈的事业就是女儿,于是她替女儿“饿”并买来作业“吃小灶”。因为不懂教育,妈妈望子成龙的梦越痴,也就越容易害饿,小灶也就吃得越生猛,如果孩子拒绝进食的话,她或许会动用巴掌。
  这位妈妈,大致是中国妈妈的一个缩影。她们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作品,想让其超越既成的教育模式,不啻于拽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
  我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减负其实是个伪命题。同理,所谓素质教育也是个伪命题。
  约20年前,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学习的革命》。一家公司动用巨资“推广”这本书,一位著名的电影导演用拿破仑一样的口吻说:读这本书,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那位导演早已去世,但“学习的革命”没有发生,不过教育产业化发生了,而且铺天盖地,甚至越来越多的老师也以“开小灶”的方式加入进来。无论纸媒还是电视网络上,天天晃动着教育大师的倩影,他们用最动听的语言,为你的“花朵”描绘着最动人的前景。
  他们巧舌如簧,笑得很灿烂。其实,他们不关心教育,只关心家长的钱袋。
  减负,应该是做减法,但更多的人一直在做加法。减法做得很轻飘,像个打酱油的,但加法始终做得“气吞万里如虎”。
  看看择校费或者学区房的房价在怎样疯长,看看有多少迷人的暑期班,你多少应该明白,在可怕的喧嚣背后,真正的教育是寂寥的。
  我们不能期望每一位家长都懂教育,但有关方面很有耐心,它们一直做着减负的努力。
  对如牛负重的孩子来说,这也算是春风吧。不过,春风假惺惺地吹拂了很多年,只吹老了很多耳朵与青春。
  罪与罚
  据我所知,大多数老师不看家庭作业,作业由家长代看并签字。
  家长似乎有用不完的热情,代劳便顺理成章。在老师看来,这不是绑架,而是家长的天职。于是在作业问题上,老师与家长“一拍即合”,是共识下的“共谋”。
  老师很忙,待遇很低,情绪经常不太好。一个老师,动辄负责五六十个学生,看得过来吗?
  既然这样,为何要布置作业呢?
  答案只有两个字:习惯,就像男人曾经习惯留辫子或者女人裹脚。这是学校版的“文牍主义”,是应试教育的杰作:熟能生巧,重复就是学习。既然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学习好,那就努力写作业吧。流水线就是这样作业,而标准件就是这样制成的。
  然而,重复更容易成为学习的天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换言之,学习如果不伴随着喜好与快乐,往往会沦为苦役,越年幼的孩子越如此,这时,无论胡萝卜还是大棒都是苍白的。于是我们一直在反复“欣赏”这样的“风景”:第一天上学的孩子,个个都兴奋得像新郎,但“蜜月”很短;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写作业很认真,但三年级后开始偷工减料;一个曾经很听话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突然变得像只服了兴奋剂的刺猬,充满愤怒;高考结束后,学生把所有的书都撕碎并抛向空中,像伤心的酸雨也像狂欢的飞雪。
  好奇与求知欲是人的天性,但应试教育生生地蚕食掉孩子的天性,把本该鲜美诱人的食物,做成了世界上最难以下咽的东西。
  最近,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的画面:一个写作业的男孩,脖子上拴着铁链。
  这是学习还是上刑?如果家长不爱孩子,为何要生下他?难道仅仅是一次避孕失败吗?
  很多年前,一个青州的男孩自杀,起因是老师罚他抄100遍课文。
  这也是重复,但不是学习,而是死亡之旅。
  如此血腥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我们已经麻木。
  作业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我想到了两个字:原罪。
  原罪的落实,是人的功利化与工具化,直白说来就是奴化。其基本逻辑是这样的:既然孩子很无知,既然孩子是“我的”,既然中国父母“最富有牺牲精神”,那么教育者如何施教甚至动用皮鞭从而把孩子打造成“器”,就是教育者的天然权力。这时,教育者不仅站上了知识高地,也站上了道德高地,甚至站上了造物主的高地。
  这是一种僭越,无知又狂妄的教育者每每如此。
  请看动物。
  小动物一如幼儿,是在嬉戏中学习的。凶猛如母豹母狮,对幼兽也柔情似水。当然,母豹母狮也有发呆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估计是忧心食物或安全吧,这时它们往往不搭理身边的爱子。但幼兽永远都在无休止地嬉闹,俨然这是它们的“职业”。这种嬉闹,有时甚至会扮演羚羊的“信使”,从而令母亲打猎失败,但母亲不恼也不怒。我猜,母豹或母狮大约是这样想的:这是代价,孩子就这样,它们在学习呢。
  我们的教育者没有这种大度,他们既丢了本能,又没学来优雅与智慧,但永远不乏焦虑与投资心态,甚至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很功利也很简单,宏大叙事曾经叫做“接班人”或“螺丝钉”,家庭版叫做“听话”与“成功”,于是当孩子一入幼儿园,便在严厉的调教之下坐成一个个“蝴蝶标本”,从此开始了有模有样但其实是“拔苗”的“智力开发”工程。
  把活泼的生命制成标本,难度很大。另外,一个中规中矩的标本,大约不会有什么出息。高分低能的孩子,大致算是成功的标本,而无法无天的孩子则分明是流产的标本。
  说到这里,作业或减负问题应该说透了。
  我们的教育很肥也很瘦,它有一个巨大的黑洞,是哲学与灵魂缺席形成的。
其他文献
短发,打架,光着膀子踢球,这都是谁干的啊?洛尔,一名十岁的漂亮女孩。但是,在影片中除了家人,谁都不知道洛尔是女孩。她把自己打扮成男孩,搬家到一个新社区,跟一群孩子在一起玩了很久,竟然都真地把她当成了男孩,还是那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男孩。直到洛尔的老妈发现她在外以男孩自居,才让越来越不可收拾的闹剧结束。  这是一部法国温情片,推荐给小学生和家长看,一部很好的性教育中关于性别教育的电影。  着装、发型
期刊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有一首《孟姜女送寒衣十二月调》中就唱道:  十月芙蓉稻上场,家家户户收粮忙。  千家屋里堆五谷,孟姜女家里是空仓。  冬月雪花满天飞,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前面乌鸦来带路,哭倒长城千万里。  农历十月,时值初冬,古称孟冬,此时秋天已过,天气开始变冷,凛冽的冬天即将来临,所以是应该脱掉单衣换上御寒的冬衣的时候了。《诗经·豳风·七月》开篇就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
期刊
文文妈:  本来计划由我来扮演哭哭啼啼的孩子,文文扮演妈妈,但文文派给我的角色还是妈妈。像平时一样,文文躺在床上,我站在床边,先是很愉悦地喊文文起床。文文笑着说等一会儿。我故意夸张地着急:快点!快点!再不走就迟到啦!边说边走来走去,还跺脚。文文看着我笑,说:好吧,你抱着我走。我把文文抱起来,一起去上学,一边嘴里还念叨:到鞋店了,到水果摊门口啦,好啦,到学校了。兜了一圈,把文文放回床上,说:今天是张
期刊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无论长相、名字,懵懂中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从出生开始,他们也都在经历着自己的一个个第一次,第一次吃奶、第一次咿呀学语、第一次迈步走路、第一次跟母亲串门、第一次跟伙伴玩游戏、抢东西……  家长们都喜欢提及孩子年幼时的一件件糗事、趣事,它们是成长必然留下的一些稚拙足迹。孩子们一般也喜欢听大人讲述,从这些逸事中了解自己。但如果家长在一些不适当的场合,使用了嘲笑的语气,就可能伤害到孩子
期刊
做梦梦见了鬼,人们总害怕有不好的征兆。周公解梦认为,鬼怪主凶,代表着凶险和仇敌。果真如此吗?  【源于无法释怀的怨恨和愧疚】  一位女孩最近晚上总梦见鬼,很害怕。原来最近她正处于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和男友吵架分手后一赌气人流了。做完手术当天,觉得整个天都塌了下来。其实她仍喜欢男友,但由于吵架时男友对自己伤害太深,导致她做出如此决绝的行为。她既无法原谅男友,又无法原谅自己。怨恨和愧疚仿佛一种心魔,让
期刊
一个家庭与教育体制和许多坏学校对抗,惟一明智的措施就是寻找那些“小环境”。  怎么办?难道你不送孩子去学校?永远?我有一位朋友确实这样做了,但没有坚持到永远。现在他的孩子没有大学文凭,于是连报名考国外大学都很困难。在某种程度上,你必须向教育体制屈服——为了孩子。  于是,现代网络社会科学发展的一项成果或基本原理,可帮助家长们缓解向坏方向演变的“三分之一定律”。根据这一原理,我建议家长们认真选择学校
期刊
减负来了,从“根”上说是好事,但家长的反应,有的忧,有的喜。喜啥?不必说了,忧——没了作业,孩子不得玩疯啦?没了作业,孩子还不成了上课听,下课忘?没了作业,别人家孩子照常学,咱家还不就落下了?没了作业,孩子还能考个好大学?……  听起来满有道理,可是为什么不跳出这个思维框框?  我们要培养的是除了得高分别的能力都很弱的孩子吗?我们还想着“考不上大学孩子就完了”吗?  世界变了,并且还在变着。学者周
期刊
1、警惕汽车。要告诉孩子不在停放的汽车前后玩耍。告知孩子从右侧门用左手开车门下车。下车先开个小缝,看有没有开过来的汽车。  2、常年备哨。在孩子的枕头旁边常年放一个哨,遇到紧急状况吹哨,能逢凶化吉。如地震时被压在瓦砾下呼救;如孩子一人在家时有坏人撬门,孩子在门内突然吹哨,坏人没准从此就精神错乱了 。  3、不踩井盖。请告诉孩子不踩井盖,遇到井盖绕过去。有的井盖不牢固,可能吞掉你。  4、三人行相对
期刊
产假的最后几天,疯狂网购各种背奶利器:冰包、抽奶器、蓝冰、储奶瓶……据我说知,所有背奶族妈妈都是这么干的!  休完产假第一天上班,打开电脑正好赶上国际母乳周,简直是命中注定要让我开始背奶生涯啊!踌躇满志有没有?意气风发有没有?我的产奶量也真争气,上午100毫升,下午100毫升,下班时竟然还涨奶!  回家的路上心情那个愉悦啊,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大声唱歌,仿佛回到了中学时代下晚自习的日子……  可是!在
期刊
你会说,这是个“伪命题”,因为郎朗已经成名。不过,对芸芸众生来说,这个命题不仅不“伪”,还可能意味着真实的血泪。  且让我做一把导演,把镜头摇回到20年前。  那一年郎朗9岁,一天,一直带他的老师突然拒他于门外。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而恰在此时,郎朗有一次因故回家迟了,郎爸这座火山终于爆发。  在《我和郎朗30年》中,郎爸向我们传授经验说,打孩子是一门艺术,打一次就要让他记住。确实,这次胖揍郎朗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