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一言堂的地位也因此被否定,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应注意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作知识的引导者,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然而,目前在语文课堂上相当多的教师仍保留着原有的教学方式或是将人家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思考、讨论,表面上看很热闹,实际上效率却不高。致使教学被模式所束缚,不利于学生发展,要真正贯彻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必不可少。
【关键词】 师生互动;转变观念;创设环境;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前言:教学中师生互动如此重要,为什么实际教学中,相当多的老师仍坚守灌输式教学方法呢?就是害怕学生活动,他们认为:如果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活动,就会使课堂秩序混乱,不易组织教学,还可能有问不答,使老师的问遭遇尴尬。很多老师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师生互动。但是,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需要课堂上师生互动来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呢?我认为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转变角色
师生互动的首要前提即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原有教学模式中,教师认为自己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受支配的对象。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答案是固定唯一的,如果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不同就是答错了。有这样一个例子,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提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同学们都回答: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弯弯的月亮像镰刀,也像柳叶。结果老师听了这个答案批评了这个同学,说她搞特殊化。这个答案不是老师教的,因此,不对。试问:这种论断正确吗?那个女同学,今后在语文课上还敢举手答题吗?
原有教学模式中重应试教育,老师只教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只作课本中有的习题,限制了知识的广度和难度,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大大地拓宽了。完全拘泥与书本上的知识,已经成为历史。因此,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绝不是单向(即由教师到学生的方向),而转变为双向(即师生之间的互动),要给学生更多地发挥和发展空间,发展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灵活设计教案和使用教案
要想在语文课上展示师生互动的场面,就必须灵活的设计教案和使用教案。
我上初中时,语文课很热闹,同学们可以充分地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去。老师给每个学生发A、B、C、D四个选项卡。讲完课后把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们选择A、B、C、D哪个选项对,当时并没有学生自主提问这一项。教师按事先设计好的教案就可以顺利地完成一节课,中间学生们不会有疑问,也不会出错。现在,面对具有主观性很强的学生,致使教学过程中具有了不可预定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有适度的预见性。对于教材要深挖,并且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准备材料,以适应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不断生成。万不可将教案写得过死,上课时可灵活掌握。否则,死的教案限制了老师,也会限制教学方式的生成。教师要明确教案只是预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调整,不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在调整中创新。例如:《伟大的悲剧》一课,我在设计教案时,准备了几个问题,其中一个是:斯科特为什么接受阿蒙森请求,为自己的对手充当证明的使者。我希望以此凸显斯科特的形象。可是,问题一出,学生们就有意见了,说他傻,如果他是斯科特,绝不会为阿蒙森当信使,因为,那样会使斯科特丢失尊严。这个问题是我原有教案中没有的,于是我就此让学生做了一个三分钟的讨论,让其他学生来分析那个学生发表的见解。同学们各抒己见,最终理解了斯科特的作为。如果我按原有教案进行就只能否定该学生的看法。那样,就可能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
在语文课的课后题中及阅读题中常会出现主观感受或启发性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不要求语文答案完全一致,允许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语文教师必须要灵活设计教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使用教案。引导学生发展多端,发散、逆向、求异等思维见解和创造力。使学生对学习由有趣变为兴趣,使提问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导火线”。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三、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新课标有关语文评价方面的内容提到:“语文课程评价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评价应与培养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评价活动看成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过去那些因受卷纸限制而不能进行评价的智能素养点如:表情朗读,口语交际,晨读演讲等,用小试卷的形式进行。并用如:较好,好,一般,的形式评价结果。在此,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还要评价同伴的学习效果。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尊重学生的评价权利,敢于放手让学生评价。使学生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评价,让其感受到来自同伴的激励。学生在准备评价别人时,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合理的组织语言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四、结论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心情才能愉悦,思维才能激活,个性才能张扬,才会敢说,敢问,敢答,也才能真正的实现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使师生、生生形成一個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也只有这一语文教学的新模式,才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的互动、灵动与生动》(当代教育科学)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 师生互动;转变观念;创设环境;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前言:教学中师生互动如此重要,为什么实际教学中,相当多的老师仍坚守灌输式教学方法呢?就是害怕学生活动,他们认为:如果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活动,就会使课堂秩序混乱,不易组织教学,还可能有问不答,使老师的问遭遇尴尬。很多老师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师生互动。但是,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需要课堂上师生互动来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呢?我认为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转变角色
师生互动的首要前提即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原有教学模式中,教师认为自己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受支配的对象。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答案是固定唯一的,如果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不同就是答错了。有这样一个例子,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提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同学们都回答: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弯弯的月亮像镰刀,也像柳叶。结果老师听了这个答案批评了这个同学,说她搞特殊化。这个答案不是老师教的,因此,不对。试问:这种论断正确吗?那个女同学,今后在语文课上还敢举手答题吗?
原有教学模式中重应试教育,老师只教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只作课本中有的习题,限制了知识的广度和难度,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大大地拓宽了。完全拘泥与书本上的知识,已经成为历史。因此,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绝不是单向(即由教师到学生的方向),而转变为双向(即师生之间的互动),要给学生更多地发挥和发展空间,发展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灵活设计教案和使用教案
要想在语文课上展示师生互动的场面,就必须灵活的设计教案和使用教案。
我上初中时,语文课很热闹,同学们可以充分地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去。老师给每个学生发A、B、C、D四个选项卡。讲完课后把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们选择A、B、C、D哪个选项对,当时并没有学生自主提问这一项。教师按事先设计好的教案就可以顺利地完成一节课,中间学生们不会有疑问,也不会出错。现在,面对具有主观性很强的学生,致使教学过程中具有了不可预定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有适度的预见性。对于教材要深挖,并且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准备材料,以适应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不断生成。万不可将教案写得过死,上课时可灵活掌握。否则,死的教案限制了老师,也会限制教学方式的生成。教师要明确教案只是预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调整,不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在调整中创新。例如:《伟大的悲剧》一课,我在设计教案时,准备了几个问题,其中一个是:斯科特为什么接受阿蒙森请求,为自己的对手充当证明的使者。我希望以此凸显斯科特的形象。可是,问题一出,学生们就有意见了,说他傻,如果他是斯科特,绝不会为阿蒙森当信使,因为,那样会使斯科特丢失尊严。这个问题是我原有教案中没有的,于是我就此让学生做了一个三分钟的讨论,让其他学生来分析那个学生发表的见解。同学们各抒己见,最终理解了斯科特的作为。如果我按原有教案进行就只能否定该学生的看法。那样,就可能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
在语文课的课后题中及阅读题中常会出现主观感受或启发性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不要求语文答案完全一致,允许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语文教师必须要灵活设计教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使用教案。引导学生发展多端,发散、逆向、求异等思维见解和创造力。使学生对学习由有趣变为兴趣,使提问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导火线”。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三、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新课标有关语文评价方面的内容提到:“语文课程评价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评价应与培养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评价活动看成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过去那些因受卷纸限制而不能进行评价的智能素养点如:表情朗读,口语交际,晨读演讲等,用小试卷的形式进行。并用如:较好,好,一般,的形式评价结果。在此,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还要评价同伴的学习效果。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尊重学生的评价权利,敢于放手让学生评价。使学生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评价,让其感受到来自同伴的激励。学生在准备评价别人时,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合理的组织语言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四、结论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心情才能愉悦,思维才能激活,个性才能张扬,才会敢说,敢问,敢答,也才能真正的实现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使师生、生生形成一個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也只有这一语文教学的新模式,才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的互动、灵动与生动》(当代教育科学)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