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上霜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0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在乡村,在冬日,常见屋瓦上的冰霜。它向人传递的,是一份彻骨的寒意。
  关于瓦上霜,唐朝诗人张籍说:“愿为石中泉,不为瓦上霜。”也就是说,张籍对寒凉的、没有情感温度的瓦上霜是没有好感的。宋代诗人陆游以纸墨同老子对话时,也心生感慨:“人生忽如瓦上霜,勿恃强健轻年光。”他借瓦上霜慨叹人生短暂,告诫世人,不要以为身强体健,就不珍惜光阴。
  而“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在很多人看来,这一类型的人,无疑是狭隘的、自私的、没有协作精神、明哲保身的人。事实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的问题必须由自己解决,不要随意对别人的瑕疵指长道短。应该说,这样的做人准则并无不妥之处,里面其实蕴含着深刻的道家学说思想。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很好地解决自身的问题,这个世界不就没有纷争只有清静只有太平了吗?
  自家门前的雪,各人自己打扫,是自然而然的寻常事,是不能也不可能等别人来打扫的。在一个众人居住生活的区域内,各人做到自扫门前雪了,路途的通达也就自然而然了。他人瓦上霜,你成心想把它们弄掉,不容易,稍有不慎,就会碎出一地瓦片,酿成祸端。所以,“莫管他人瓦上霜”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没有什么可以予人口舌的。
  有一则寓言足以说明“偏管他人瓦上霜”会造成什么后果:一只猴子十分熱心地把一条鲤鱼从水里捞上来,放在草地上。麻雀惊奇地问它:“你到底在干什么?”猴子得意地回答:“你没看到它快淹死了吗?我正在救这个家伙。”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好心帮倒忙,将简单的事弄得一团糟的情况比比皆是,并不鲜见。
  对“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一说,鲁迅以为,这乃是“教人要奉公,纳税,输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鲁迅对这句话的诠释,与庄子的“老死不相往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所表达的思想如出一辙。
  事实上,“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缘于这样一个传说:古代一小镇上,有两家商铺,一家是布店,对门一家是烟店。两家铺子的关系非常好,店铺里的伙计你来我往都很熟悉。有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清早,布店的伙计勤快地打开大门,拿起扫把就扫起了自己店铺门前的雪,他扫着扫着,抬头间,看见烟铺门前的幌子上挂着一个竹筐,框里放着什么东西,小伙计好奇地走上前去,竹筐里竟然是一颗血淋淋的人头,吓得他赶紧转身回到铺子里。过了一会,烟铺的门也开了,掌柜发现了人头,立即向衙门报了案。地方官闻讯来到现场勘察,随雪地上的脚印找到了布店伙计,不由分说就将他带到了衙门,小伙计有口难辩,有冤莫诉,在严刑拷打下,屈打成招,收入大牢,等候处斩。
  过了些时日,衙门差官逮住了一个地痞流氓,这地痞流氓招认他曾经将一颗人头装进竹筐拴在烟铺的幌子上。原来是,烟铺的掌柜得罪了他,他刻意报复,故意栽赃陷害,找他的麻烦。就这样,冤案真相大白,布店的伙计得以无罪释放。这件事后,布店的掌柜对小伙计说:“记住,从今往后,个人自扫门前雪,别管他人幌上筐。”
  从此,布店伙计和烟铺伙计就很少往来了。时间一长,“幌上筐”就传成了“瓦上霜”。
  “瓦上霜”本是“幌上筐”,筐中的事,你想管,得看看你有没有处置权,管不管得了?否则,稍一好奇,便会惹祸上身,祸己及人。
  选自《春城晚报》
其他文献
回乡下老家看望父母的哥哥发来飘着雪花的视频,也许是因为久离故乡的缘故,也许是在南方沿海工作,多年没见下雪的缘故,这段视频我看了好几遍,使我不由得想起儿时在老家生活的情景,想起故乡的冬天。  我的老家在一座大山的深處,记忆中大山里故乡的冬天既不像北国冬天那样到处冰天雪地,也不像我现在生活的城市,冬天繁花满树,温暖如春。故乡的冬天别具一番风味,有它独特的韵味。  故乡的冬天是美丽的,冬夏常青的松树、杉
来的时候北方正落叶,而萍乡还是一片绚烂,绚烂着想不到的平常与异常。视野中又出现了艳丽的色块,像大地的锦毯,一直铺向前去。车上的人兴奋起来,渐渐看清是波斯菊,红的粉的黄的波斯菊,每个叶片都尽情灿烂。一定是一场好戏的序幕。果然就看到一条河,清澄的水推拥着粉墙黛瓦及各式各样的树,其中的柚子、柑橘,垂着甜润与丰满。来的是湘东萍水河与麻山河交汇的江口村。入眼一片湿地,裹挟着潮潮的气息。迫不及待地深吸,再浅浅
和穴兔的后代家兔相比,旷兔,那才配叫兔子呢!  你在荒野上遇到一只旷兔,就是天赐沟里常见的野兔,明明是一只兔子,土褐色的被毛,圆圆的灰黄色的眼睛,一双生着黑耳尖的长耳朵,一面永远举动着的像是停战白旗似的小白尾巴,但是转眼之间,你只看清一面停战白棋闪电般遁去,旷兔一溜烟儿便没了踪影。不,不是踪影全无,是只留下兔子的踪迹,形影却全无了。在轻柔的雪地里,各种动物的脚印不难分辨:山狸的脚印象梅花,田鼠的脚
自从小院平房搬到住宅小区楼上,与邻居之间唯一的沟通就是楼梯里问一声仓促的“你好”,面容还没看清楚,人已消失在门的后面。甚至更多时候只是礼貌性的微笑一下,点头示意便各自离开。  周末晚上,我正在书房闭门写作,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看了看表,已经是深夜十二点,况且,外面下着瓢泼大雨,这是谁呢?听那怯怯的声音,我猜测,是个客人。打开门一看,心中不由一愣,一位古稀老人,我却并不认识。这位老人头发、胡
不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的哪年哪月,我还住在东四北大街的一座楼上,为参加一次文学活动,我供职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先派车接我,之后接史铁生同车前往。只记得当人们从楼上将轮椅上的他抬下楼时,因其高大壮实的身量,每个人头上都冒满了汗,他却只能以感激、愧疚又疼痛的皱眉微笑表达谢意……20多年后,我搬来安定门内,他却早已寂寂黄泉,我和他虽然只此一面之缘,甚至还来不及问他何以从地坛附近的某胡同搬至东二环外的那座居民
记忆里,每次买年货,都是我和小哥哥跟着母亲去镇上买的。小哥哥比我大两岁,属猴,真像只野猴子。在他眼里,啥都可以玩。一块瓦片,可以蹦着跳着踢一路。扳弯一根枯树枝,猛一松手,反弹回去,他也会乐呵好一阵子。用母亲的话说,就是个小毛猴子。我呢,不等走出村子,就变成小赖皮,死死拽着母亲的衣襟,几乎是被母亲连拖带拉地往前挪。母亲说我就是个“热粘皮”。一到镇上,我就欢快地自己走路了,盯着各种小吃食差点流口水。小
正午,带阿尔姗娜去缴暖气费。缴费站在附近一个老小区的尽头,于是我们牵手在长长的巷子里走着。没有风,阳光明亮耀眼,洒在肩头,有一种舒适的暖。放假了,附近的小学校园里空空荡荡,一个人影也没有。巷子里迎面遇到的,几乎都是老人,背着手,佝偻着身子,慢慢地在阳光里晃动,仿佛慵懒的猫。店铺里也人烟稀少,一个文具店里,只有一个老太太看守,阿尔姗娜一眼看见门口货架上满满一缸的彩色弹球,于是兴奋地走进去,让我用微信
这几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中,有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名字叫做“时代”。时代中的我们,最终融汇成集体叙事,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时代注脚,但却无法选择时代,挣脱不了时代赋予的限度。   回顾过去,我写《年轮》《知青》《人世间》等,其实就是反思时代宿命的延续。文学的使命从来都不曾改变,现实主义文学就应该坚持反映现实,通过文学表达使更多青年了解自己的国家,不仅仅是当下的繁荣强大,还包括遥远的曾经,看看我
我一直喜歡一句话:“谁升起,谁就是太阳。”因此,“在苍茫的暮色里,加紧脚步赶路”。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东端,安葬着哲学巨匠马克思。他的墓碑上刻着他最著名的两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让我深受触动的是第二句,人什么时候都不能坐而论道,而应该立即行动,只有如此,你的人生才会真正开始改变。常常想到命运。我坚信,如果你不通过自己的双手选择命
人的生命恰似一部小说,其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短长。   看过一幅漫画,内容是年轻的母亲等在家门前,5岁的儿子甩开她的手,箭一般地飞向月夜归来的父亲。图下有言:“人生有两个方向很重要,一个是出门,一个是回家。”   这幅漫画有两个令人遐想的概念:出门、回家。   人生需要“回家”。家是生命的驿站、心灵的港湾,是让我们休息、养伤、加油的地方,充满着无比的温馨,但在“回家”之前,先要“出门”。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