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MT-SCN反馈调节的角度揭示电针调整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节律紊乱的作用机理。 方法:将SD大鼠驯化与光暗周期同步后,采用每2天提前8小时开灯的方法,复制昼夜节律紊乱模型,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免疫组织化学法等检测技术,观察ZT4(11)点时电针“内关”、“足三里”穴对血浆褪黑素浓度及SCN内MR1和MR2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结果: 1.造模后,各组动物转轮活动峰相位均向前转移,平均转移量在241.37-256.26分钟之间,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模拟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模型组血浆褪黑素浓度、SCN内MR2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ZT4给予电针治疗后褪黑素浓度、MR2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捆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在ZT4经电针治疗后,电针组SCN内MR1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与模型组、捆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 ZT4电针作为授时因子促进节律紊乱再同步的调整机理可能是:1.在ZT4电针通过对血浆褪黑素浓度的调节,使褪黑素的浓度下调,以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保证大鼠正常的活动-休息节律;2.与电针对MT-SCN反馈调节相关,在ZT4电针可以上调SCN内MR1蛋白的表达量,发挥MR1对SCN神经元活动的抑制作用,从而维持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同时电针可以下调MR2蛋白的表达量,使超前的节律相位延后,参与节律紊乱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