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场域中的学生社会性生成:一种交往视角的分析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xia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性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学生的社会性是在社会关系中生成的,而课堂是实现学生社会性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场域。学生在课堂场域中通过交往建立起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实现社会性的生成。   本研究以课堂场域中的学生社会性生成为研究问题,以交往为研究视角,借鉴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研究了以下四方面内容: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生成的历史溯源;小学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生成的现实考察;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生成的理论分析;促进课堂学生社会性生成的实践策略。   围绕以上问题,论文主要以历史—现实—理论的序列展开分析,安排了四章内容:   第一章是对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研究的历史溯源。在纵向的历史梳理和横向的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关于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进行方法论反思,从而获得本研究的重要启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社会性的培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培养具有自主精神的社会人是当代社会对于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从跨学科整合的视角看,社会性的生成越来越强调双向互动的生成特征。   第二章是对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生成的现实考察。以小学阶段学生作为现实考察的对象,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课堂场域小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发展问题、社会性生成的具体表现做以呈现。   第三章是对课题场域学生社会性生成的理论分析。这一章是论文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将课堂置于场域视野下,在课堂场域多重关系中揭示学生社会性的表现形态、内在结构、生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本研究认为,在课堂场域中,学生社会性是在课堂交往中得以生成的。不同的场域内涵构建起学生不同的交往关系,实现着学生社会性不同方面结构要素的生成。在对课程文本价值的个体化解读中,实现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内化;通过群体文化中的个体间交往,使学生在群体归属的情感体验中发展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在课堂规范的规约与协商中,实现学生规则意识与自律精神的生成。学生的社会性生成是同质生成与异质生成的统一;是个体生成与群体生成的统一。   第四章提出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生成的实践策略。在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生成进行历史梳理、现实考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促进课堂场域学生社会性生成的实践策略:彰显课程文本的价值,尊重学生的选择与体验;重建课堂规范的内涵,赋予学生自我管理的权利;提升群体文化的意义,实现共同体中的主体生成。
其他文献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更加综合的素养能力来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挑战。如何通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培养,是国内外学界高度关注的研
算术认知是数学认知研究的重要方面。对算术知识加工过程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人类一般知识表征和加工提供新的证据,同时也可以为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实践提供启示。本研究
目前,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快速的发展和变化使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裕的同时,也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不断地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应激源(stressor)中,并导致个体的应激反应
目的:了解北京市市属社会福利院护士职业倦怠水平,探索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和后果,探索市属福利院护士职业倦怠水平纵向发展规律。   方法:本研究包括五个部分。研究一:对20名福利
随着工作细分化和组织扁平化的发展,组织公民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家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组织公民行为,作为一种角色外行为,对组织绩效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
学位
动机自我调节是个体在决定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之后,当觉察到自己对任务的动机水平较低或下降时,有意识地干预或影响自己的某些动机过程,以便使自己的动机提高或恢复到适当水平的过
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全球都关注幼儿教育,并开展了一些研究。幼小衔接是当今内地和香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的课题,其中课程衔接是幼小衔接的关键。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悠闲漫步于纷乱的街头,等待着世界渐渐安静,去思考,去享受。忽然,两道凌厉的光芒从背后照戢过来,明亮却不炫目,照亮着我前行的路。  据统计,交通事故的发生60%以上都集中在夜间或天气情况欠佳的时候。在这个时候,驾驶者的视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易产生疲劳、分神等情况,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倍增。这时提高灯光的性能就显得非常紧迫了;在普通的前太灯无法满足我们需求的时候,我们会寻求亮度更高,
期刊
词汇和数字是人类大脑表征和加工的两类重要信息,研究者一直在探讨其内部认知机制,已发展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词汇和数字加工理论模型。期间,比较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是词汇和数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和信念,它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