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世界各国的交往活动中,文化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文化交流中语言和语言的翻译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观察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的翻译活动可以发现,翻译的经验总结、理论提出都在进行中,并且不断深化和完整。然而,作为翻译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影视翻译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大量优秀国外影视作品进入中国人的视线,不断为人所熟知,这点无疑为全球多元文化共存、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译界本该相应开展的翻译理论研究和方法探讨却未能跟上脚步,尤其在西汉的研究视野内,这一部分不能不说是译界需要填补的空缺。本文所提及的影视翻译主要是影视字幕翻译。影视字幕具有以下这些特点:通俗性、瞬时性、无注性及聆听性。字幕属于语言的一种,而又不单单等同于书面或口语语言,所以本文作者认为应从语言本身出发,从语言功能的角度进行探讨。一些翻译界内经常评论的理论框架可以用来做一些有用的参考。例如奈达和他的“功能对等”理论,就强调要找到一种和原文“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这样的翻译。对等指的是一种功能上的对等,即要求目标语的读者看了译文后能够达到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后同样的反应。除了功能对等,还存在一种形式对应,但有的时候为了功能对等原则,不必拘泥于形式对应。另外,德国的功能派学者提倡的“功能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很多对象参与的交际行为。在功能派翻译框架下,原文退居到了次要的位置,它的存在只是为产生译文而服务。本文作者试图比较两种理论的异同,来综合观察它们的出发角度,侧重点与理论核心,以期寻求可能的翻译字幕良方。然后,作者继续讨论了翻译中实际碰上的错误译例并将它们归类。既然是从语言出发,接下来又说明了西语、汉语之间的双语关系和语际距离等问题,并强调要重视两种语言在语法上的不同及汉语在翻译时应当找寻以寻求意义为基础的“动态对等”和“功能代偿”这样的策略。最后,作者用几个实际的电影字幕翻译译例提出了一些可能施行的字幕翻译方法,如增添、省略、文化意象的保留和风格的延续等。结尾部分,作者在现有浅显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可利用资源,以期加深研究,拓展这个有趣的研究题目的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