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蓝根肿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害,最早的记载出现于13世纪,其病原则发现于1878年,由俄国学者woronin命名为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该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近年来,甘蓝根肿病在我国发生面积剧增,抗源材料的筛选与抗病品种的选育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东北农业大学甘蓝育种研究室于2013年9月,在甘蓝育种基地发现一种疑似甘蓝根肿病的病害,由于此前在哈尔滨并未见有该病害的发生报道,因此本研究从病原菌鉴定入手,主要采取传统的形态分类学鉴定方法与ITS序列比对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鉴定了此次发现的新病害的病原菌为芸薹根肿菌;此后,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试验筛选出了一套简单快捷的甘蓝根肿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并对东北农业大学甘蓝育种研究室提供的20份甘蓝材料进行了苗期抗性鉴定,为今后的甘蓝抗根肿病育种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哈尔滨地区甘蓝发生的根部肿大、地上部不能形成叶球的新病害进行了鉴定,通过形态学观察,致病力测定,初步确定该病是由芸薹根肿菌侵染引起的甘蓝根肿病。随后利用根肿菌的r 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保守性和变异性,用根肿菌ITS区段特异性引物对病原菌DNA进行了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 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表现一致。(2)明确了甘蓝根肿病病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发病甘蓝肿根腐烂处理利于该病原菌休眠孢子的萌发,肿根冷冻处理对休眠孢子萌发率影响不大;休眠孢子萌发的最适培养基质是感病甘蓝根分泌溶液,最佳萌发p H条件为6.0,最适宜萌发温度24℃;光照对休眠孢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休眠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4℃。(3)试验分别比较了不同接种方法、不同接种浓度以及在不同土壤pH条件下人工接种甘蓝根肿病后甘蓝的发病情况,筛选出一套甘蓝根肿病苗期抗性鉴定与评价的最佳接种方法:即采用菌土法,接种浓度为1.6×108个/g基质,土壤p H条件为6.0。(4)利用筛选出的最佳人工接种方法,对东北农业大学甘蓝育种研究室提供的20份甘蓝材料进行抗性鉴定,其中抗病(R)的材料3份,中抗(MR)的材料9份,感病(S)的材料7份,高度感病(HS)的材料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