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论文考虑了基于观测器的线性系统的正实控制问题,全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包括了线性控制理论的发展和非线性控制理论的发展,并简述了当前控制和系统理论研究的热点,然后阐述了正实控制的概念及其在稳定性研究和控制系统理论中的主要应用,最后给出了研究工作的主要结果。 第二部分:考虑了一类基于观测器的线性中立型时滞系统的正实控制问题,提出了这类系统相应标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考虑了基于观测器的线性系统的正实控制问题,全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控制理论的发展情况,包括了线性控制理论的发展和非线性控制理论的发展,并简述了当前控制和系统理论研究的热点,然后阐述了正实控制的概念及其在稳定性研究和控制系统理论中的主要应用,最后给出了研究工作的主要结果。 第二部分:考虑了一类基于观测器的线性中立型时滞系统的正实控制问题,提出了这类系统相应标称系统的正实条件,并以线性矩阵不等式形式给出了基于观测器的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及相应的设计方法,最后通过仿真算例进一步验证了该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第三部分:考虑了一类基于观测器的不确定线性离散系统的正实控制问题,其中它的不确定性为范数有界不确定的,把这类问题转化为带有常量参数的系统的正实控制问题,通过求解线性矩阵不等式得到控制器参数的解,设计的此类基于观测器的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稳定且扩展严格正实,然后给出了仿真算例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急性应激会打破个体内稳态平衡,而应激反应则是个体为了应对外在的威胁和挑战,以恢复和重建体内平衡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生理层面,急性应激会促使个体的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从而促进皮质醇的分泌;也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使个体的心率和血压升高等。在心理层面,急性应激会提高个体的主观应激水平,使个体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估和焦虑等负面的情绪状态。互依自我构念是在中国集体主义
社会认同指的是个人对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这一认同能够给个体情感带来更多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认同感较强的个体可以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靠近主流群体,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文化,也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因此对社会认同的探讨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小培养他们的社会认同对于自身的社会适应和社会的稳定是很有必要的。家庭是能够给儿童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的关键因素,家庭
成就目标定向是指个体以表现自我或提升自我为目的从事各类成就任务的目标取向。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最终形成和谐的关系。中学阶段是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持有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学生在各类成就任务中表现不同,因而对其适应性发展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量表调查研究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和社会适应的关系,并尝试改变学生成就目标定向,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
疼痛共情(Empathy of Pain)是指共情主体对疼痛者发出疼痛信息的觉知、判断和一系列情感反应。疼痛共情一方面可以让我们通过他人的疼痛感受感知到环境中危险的信号,警示自己做好保护自己的措施,从而更早一步趋利避害;另一方面,通过他人的面部疼痛表情和遭受疼痛后的行为反应作为吸引线索,疼痛共情促进个体产生安慰、激发关怀等亲社会行为,从而促进人际之间的紧密联系。共情主体的愤怒、悲伤等消极情绪会降低
机会关注作为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认知动机,反映了个体对于工作相关的新目标、新选择和新可能性的觉知,个体会根据他们感知到的未来可能性来决定他们目前的行动。任何人的行为都会受到自己看待未来方式的影响,个体机会关注发生变化,其对未来的感知和目标的选择都会随之改变,而这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目标选择,还会影响个体在目标追求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持久性。研究表明,年龄与机会关注呈负相关,年长员工较年轻员工机会关注水平更低
蜀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并传承至今的区域文化,有其丰富性和教育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蜀文化作为本土优质文化资源,自然也是成为地方课程教育资源的最佳选择。从国家要求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始,各地区便积极进行三级课程的尝试与实施。进行基于蜀文化的成都市小学国学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研究是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探索;是在全球文化冲击背景下发展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有益尝试;是引领
我国特殊教育的“随班就读”形式和国际上“融合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它们都强调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有接受特殊教育支持与服务的权利。至今,融合教育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地认同与发展,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虽然随班就读已经成为当前融合教育的主要形式,它的实施效果与融合教育的理想目标却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大部分轻度甚至中度的残疾学生到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这对提升教育
创造力,又称为创造性,是指个体能够产生奇特、新颖并且有实用价值的观点或产品的能力。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无疾病,人格发展完善的状态,同时拥有良好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稳定与进步都离不开心理健康和创造性的支持。一直以来,关于心理健康与创造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研究者之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争论。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程度越差的个体其创造性越高。
拖延行为是困扰着许多人的一个普遍问题,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也不例外。他们的拖延行为不仅会影响学业,也容易激起他们与老师、父母的矛盾。拖延行为与很多因素相关,比如自尊水平、反刍思维、任务难度等等。自尊,作为人格发展的核心部分,对心理健康有深远的影响,比如如何评价自己、社会适应能力水平等。另一边,随着近几年来积极性心理学研究的逐步兴起,在对心理韧性方面相关问题的研究上也有了重大突破。心理韧性关系着人
对情景记忆的研究,现在一般认为可以将情景记忆分为项目记忆和源记忆(Johnson,Hashtroudi,&Lindsay,1993)。对于事件是否发生的记忆被称为项目记忆(Item Memory),另外,对于事件的细节的记忆被称之为源记忆(Source Memory)。对于脑海中的大量信息,我们除了需要关注信息本身内容外,还应该注意信息的细节,比如信息获得的时间、地点、获得方式等。关注更多的细节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