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社会行为是中小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对外显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外显亲社会行为作为人们能够意识到的亲社会行为和趋向,在研究过程中易受到社会赞许效应的影响。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内隐层面,故本研究将亲社会行为划分为外显亲社会行为和内隐亲社会行为两个层面。共情作为一种亲社会情感,是促使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Vitaglione(1999)将共情划分为特质共情与状态共情,特质共情是作为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的共情能力,而状态共情则是个体在受到情境启动后产生的即时的共情反应。在已有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小学生外显亲社会行为和特质共情能力的发展现状;共情(特质共情、状态共情)对中学生外显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共情(特质共情、状态共情)对中学生内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包含了以下三个研究:
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四年级、六年级、八年级的185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PTM)测量其外显亲社会行为水平,使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测量其特质共情能力。结果表明:(1)中小学生的外显亲社会行为水平和特质共情能力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显著提高;(2)女生的外显亲社会行为水平和特质共情能力显著高于男生;(3)四年级、六年级、八年级学生的外显亲社会行为总分与特质共情能力总分均显著正相关,并且八年级学生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程度更高。因此,在研究二与研究三中以八年级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研究二采用2(特质共情:高分组、低分组)×2(状态共情:控制条件、启动条件)的被试间设计,以外显亲社会行为为因变量。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测量特质共情能力,采用状态共情启动材料和共情反应量表启动状态共情并测量其水平,采用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PTM)测量外显亲社会行为水平。结果表明:(1)高特质共情中学生的外显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低特质共情中学生;(2)状态共情的启动显著提高了低特质共情中学生的外显亲社会行为水平,而对高特质共情中学生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研究三采用2(特质共情:高分组、低分组)×2(状态共情:控制条件、启动条件)的被试间设计,以内隐亲社会行为为因变量。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测量特质共情能力,采用状态共情启动材料和共情反应量表启动状态共情并测量其水平,采用亲社会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结果表明:(1)低特质共情中学生和高特质共情中学生均存在显著的IAT效应;(2)状态共情启动的中学生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控制条件下的中学生;(3)对于低特质共情中学生,状态共情的启动对其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作用,而对于高特质共情中学生,状态共情的调节作用则不明显。
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中小学生的外显亲社会行为水平和特质共情能力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二者均存在性别差异;二者之间呈正相关。
(2)特质共情能力是影响中学生外显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并且状态共情水平在特质共情与外显亲社会行为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3)状态共情水平是影响中学生内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并且特质共情能力在状态共情与内隐亲社会行为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四年级、六年级、八年级的185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PTM)测量其外显亲社会行为水平,使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测量其特质共情能力。结果表明:(1)中小学生的外显亲社会行为水平和特质共情能力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显著提高;(2)女生的外显亲社会行为水平和特质共情能力显著高于男生;(3)四年级、六年级、八年级学生的外显亲社会行为总分与特质共情能力总分均显著正相关,并且八年级学生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程度更高。因此,在研究二与研究三中以八年级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研究二采用2(特质共情:高分组、低分组)×2(状态共情:控制条件、启动条件)的被试间设计,以外显亲社会行为为因变量。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测量特质共情能力,采用状态共情启动材料和共情反应量表启动状态共情并测量其水平,采用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PTM)测量外显亲社会行为水平。结果表明:(1)高特质共情中学生的外显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低特质共情中学生;(2)状态共情的启动显著提高了低特质共情中学生的外显亲社会行为水平,而对高特质共情中学生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研究三采用2(特质共情:高分组、低分组)×2(状态共情:控制条件、启动条件)的被试间设计,以内隐亲社会行为为因变量。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测量特质共情能力,采用状态共情启动材料和共情反应量表启动状态共情并测量其水平,采用亲社会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结果表明:(1)低特质共情中学生和高特质共情中学生均存在显著的IAT效应;(2)状态共情启动的中学生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控制条件下的中学生;(3)对于低特质共情中学生,状态共情的启动对其内隐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作用,而对于高特质共情中学生,状态共情的调节作用则不明显。
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中小学生的外显亲社会行为水平和特质共情能力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二者均存在性别差异;二者之间呈正相关。
(2)特质共情能力是影响中学生外显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并且状态共情水平在特质共情与外显亲社会行为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3)状态共情水平是影响中学生内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并且特质共情能力在状态共情与内隐亲社会行为之间起着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