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动态画面传播的合理使用研究 ——以“网易诉华多案”为例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wl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游戏作为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较为流行的娱乐产品,能给玩家带来操作上的乐趣。而通过玩家操作游戏而产生的动态画面也能为游戏爱好者提供观赏乐趣。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网络,人们得以实现低成本、高频率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游戏动态画面的观赏途径再也不仅限于传统的现场旁观,以直播平台和视频分享网站为主要媒介的网络传播逐渐发展成为游戏动态画面传播与欣赏的主要途径。网络环境下,游戏动态画面的传播不仅能满足游戏爱好者的观赏需求,还能为画面的传播者乃至游戏的开发者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游戏动态画面的传播者与游戏开发者通常并非同一主体。面对游戏动态画面传播中的巨大利益,游戏开发者与游戏动态画面的传播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前者作为游戏的著作权人,试图对游戏动态画面单独主张著作权,从而对其传播进行严格控制,并通过向未经授权的传播者提起著作权侵权之诉或不正当竞争之诉等手段以实现上述利益;而后者往往基于自己在传播过程中的投资与劳动以及观众的需求等事实,以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制度为理由进行抗辩,主张自己获取上述利益的合法性。面对上述利益双方冲突的社会现实,我国著作权立法却暴露出了自身严重的滞后性与诸多不完善之处,相关的司法实践与理论研究也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许多法律问题依然有待继续研究。本文对游戏动态画面传播的合理使用问题进行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入“网易诉华多案”。该部分简要介绍了该案的基本案情、法院的裁判及理由,明确了本文研究的主题,亦即该案争点问题——游戏动态画面传播行为的合理使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该问题的研究需要从游戏动态画面的传播是否构成我国著作权法上的使用行为以及该传播行为是否满足合理使用的“合理”要件两方面展开论述。第二部分是对游戏动态画面传播是否构成我国著作权法上使用行为的分析。该部分首先结合第一部分所述的“网易诉华多案”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的立法、案例和理论学说,分别从内容以及传播方式不同的游戏动态画面出发,对游戏动态画面的作品性质、著作权归属进行分类讨论,确定了作为合理使用研究对象的游戏动态画面应当构成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并由他人享有著作权。在此基础上,本文继续对传播行为涉及的游戏动态画面著作权权能进行讨论,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以任何方式传播他人享有著作权的游戏动态画面,均属于对他人著作权的利用,构成我国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使用行为。这一结论为本文后一部分的论述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是对游戏动态画面传播行为是否具备合理使用之“合理”性质的分析。该部分首先从我国著作权立法中的“三步检验法”入手展开论述。在发现上述立法存在缺陷而无法充分解决该行为的合理使用认定问题时,本文尝试从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若干规则和案例入手,并着重结合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意见中所指出的,来源于美国版权法的“四因素”,对游戏动态画面传播行为的合理使用定性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了一种以“转换性使用”理论和“使用对作品潜在市场和价值的影响”因素为主,“被使用作品的性质”“被使用部分的数量和质量”为补充的法律适用思路来判断游戏动态画面的传播行为是否能够通过我国现行立法规定的“三步检验法”而被认定为合理使用。第四部分是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游戏动态画面传播的合理使用认定的司法实践提出的建议。该部分在包括了对前文各个部分的论述所进行的总括性陈述的同时,也提出了适当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情况来辅助进行游戏动态画面作品传播行为的合理使用认定的建议。
其他文献
由于韩语与汉语本身语言体系不同,因此在口译过程中必然存在词汇、语法以及表达等方面的不对等现象,若在口译过程中对不对等现象处理不当会影响口译效果。因此需采用合适的方法尽量减少不对等,使译语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研究翻译过程中如何减少不对等现象的代表理论之一,其核心内容就是翻译等值,为实现这一目标,他提出了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在口译过程中若灵活使用这一理论,不仅能减少口译中
道德运气对道德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不受主体控制,在现代伦理学中,作为一种削弱道德判断的因素存在。威廉斯、内格尔为了解决道德运气对道德判断的干扰性问题,提出了一种道德能动性的理论。这种理论通过强调在主体的自我构建过程中,把道德运气化归为与主体相关的行为要素。宋代哲学家朱熹强调理化气,性命规约气命,把气和气命原本不受主体控制的先在运气成分化归为主体的构建成分,原本无道德意义的气和气命(亦可以称为运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可以完成许多复杂的智能活动,如下围棋、创作画作等。在这一背景下,关于机器翻译能否取代人类的讨论非常热门。然而,现今关于机器翻译的研究多聚焦于介绍新的机器翻译技术与设计方法或评估机器翻译成果,学界对于机器取代人这一议题鲜有正式讨论。因此,此篇论文希望能够填补这一空缺,讨论人类口译与机器翻译间的关系。由于意义传达是翻译活动的核心、同声传译被视为难度最高的口译形式,此论文希望能够
如今,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援外培训项目成为一个宣传中国的重要外交渠道。口译员在援外培训这样一个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其表现对于教学质量及项目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报告基于作者在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东帝汶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担任课堂口译员的口译实践反思。在实践过程中,作者参与的口译场景主要为课堂交替传译,包括三类场景,蔬菜种植技术理论课,蔬菜种植技术基地实践课及中国国情介绍课;
为了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中国开始实施“一带一路”政策,中国和阿塞拜疆的关系也由此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这种形势下,阿塞拜疆学习汉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在语言学习中,教材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本优秀的教材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汉语教学水平。本文以阿塞拜疆孔子学院当前使用的初级汉语教材《?in dili(汉语课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运用对外汉语教学、二语习得
《鄂尔多斯蒙古勒阿木种植加工技艺与习俗研究----以乌审旗为例》一文,在参考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在鄂尔多斯乌审旗进行的田野调查资料撰写而成。论文由导论、正文三章、结语、参考文献和附录构成。导论包括研究概况、选题目的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种植鄂尔多斯蒙古勒阿木的历史传承与栽培管理技艺中,在阐释鄂尔多斯种植蒙古勒阿木的历史传承与栽培田间管理等技艺的基础上,从种植鄂尔多斯蒙古勒阿木的足迹
佐多稻子生于1904年、殁于1998年,是一位度过了将近一个世纪漫长人生的作家。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可谓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战争结束之后,日本的旧无产阶级文学家们为了实现文学上的自由与和平,成立了新日本文学会,拉开了战后民主主义运动的帷幕。而佐多稻子却由于战地慰问等战争助力的行为成为文学家们严厉批判的对象,失去了成为新日本文学会发起人的资格。此事对佐多稻子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也
勒克莱齐奥是“一位旅行者,一位世界公民,一位游牧人”,一种一致的、连贯的、持久的、稳定的流浪氛围弥漫在他的作品中。对于他而言,流浪是一种人类的永恒境遇:人类是流浪着的人类,无论是肉体的流浪,还是精神的流浪,都具有相同的指向性,那便是“回归”,回到家园,回到安身立命之所,回归到宇宙中原初本真的状态,而他自身便是一位“流浪—回归”的践行者,在自然中流浪,在文字世界里流浪,在流浪的过程中真的发现了自己的
克里斯蒂娜·佩里·罗西(1941-)是乌拉圭杰出的当代女性作家之一,她的诗歌作品因文笔精炼、深刻流畅而享誉西班牙语文学世界。自幼就想拥有一座图书馆的罗西认为诗歌不仅具有实证意义,同时也是情感的属地。她的诗歌创作始终以反抗和构建女性身份为主线,彰显女性追求平等与自由的果敢与决心,在引起读者共鸣的同时也在西班牙、拉美以及美国文学评论界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佩里·罗西在乌拉圭进入独裁统治前于1972年被迫
李贽(1527-1602)是一位“早期启蒙思想家”。他以其独特的视角,批判宋明理学和专制思想中的不平等、不自由观念,试图唤醒人心中的“真”思想和“真”精神,以发掘平等、自由思想对个人与社会之价值,对后世思维解放起到了极大的启蒙作用。李贽鞭挞宋明理学家的虚伪和丑恶,揭露专制统治对人自由本质的压抑。他批判儒学中存在的不平等观念,以人的“智”“识”天赋为根据,主张“天下无不能之人”。他大胆宣扬“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