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8年至今,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分别从零发展到今天的90多只,1700多亿元,资产规模蔚为可观,基金品种也日渐丰富,投资风格也更加多样化。然而,国内基金业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基金业绩评价体系。在美国,基金评级已与债券评级、股票评级共同构成了资本市场信用评级的三大支柱。因此,伴随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迅猛发展,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创新研究,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紧迫性。本文将对基于基金管理人行为属性的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着重进行理论、模型和方法上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基金管理人的行为与基金业绩的关系分析及其评价。在基金管理人行为与业绩的关系分析中,首先从以美国晨星公司为代表的业绩评价方法存在的“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弊端出发,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特殊性和自身特点,研究了我国基金业绩评价的三个关键问题:评价方法与评价基准、基金业绩的归属、基金业绩的持续性。指出:詹森指数与权重基准是是目前比较适合我国现实的基金业绩评价方法与评价基准;评价基金管理人的风险调整能力,恰恰就是评价基金管理人的行为表现;我国基金业绩的没有明显的业绩持续性,“好手(Hot Hand)”现象并不存在。其次,分析了影响基金业绩的因素,指出基金的业绩是基金管理人的经营能力、努力水平等内在因素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等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综合运用系统科学、运筹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等理论与方法,结合实际,构建了基金管理人的行为模型、基金管理人行为与基金业绩的关系模型,从而为全面、系统、公正的评价基金管理人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基金管理人行为评价中,首先从基金管理人的股票基金投资收益率大小和基金公司旗下各股票基金收益率的差异大小两个角度来分析基金公司的投资业绩,并相应设计了两个指标,即基金公司股票基金加权平均收益率和收益率波动幅度,来考察基金管理人的经营能力。然后,指出能力的提高只不过是前期的努力在当期的外在表现,努力水平才是基金管理人的内因核心行为,运用“二次相对效益”评价方法,对基金管理人的努力水平进行评价,以期建立声誉市场,有效规避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使基金管理人获得较高的保留效用。最后,通过对我国目前基金管理人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分析,讨论研究了管理人绩效评价有效运行的条件,从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市场环境、营造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