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草的草甘膦耐药性研究及抗性新基因的发掘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a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甘膦(N-(膦羧基曱基)甘氨酸)是一种非选择性、广谱、内吸收传导的茎叶处理除草剂,由于其具有广谱、低毒、安全、无土壤残留的特点,一直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优秀的除草剂,特别是随着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的大面积商业化,草甘膦已经成为使用量最大的品种,占整个除草剂市场的20%以上。因为草甘膦具有独特的作用方式及代谢机制,具有灭生性特点,人们一度认为在田间不可能出现抗草甘膦杂草。然而,严酷的事实是,近10年来,已经在数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 32种抗草甘膦杂草。而且,也存在天然耐性的植物种类。这给草甘膦持续使用的安全性带来巨大威胁。因此,检测监测杂草的抗药性和耐药性,深入研究其机制,对保障除草剂技术安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高耐草甘膦的3种麦冬草的耐性水平进行生物学评价,并进一步对其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易错PCR的方法对土麦冬EPPS进行定向改造;此外,还系统分析已有抗/耐性植物EPSPS基因的结构特点。为抗/耐性杂草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发掘新抗草甘膦基因提供更广泛的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麦冬草对草甘膦的耐药性生物测定草甘膦虽然是一种灭生性除草剂,但是,陆续发现了自然界天然耐性的植物。麦冬、土麦冬和阔叶土麦冬就是高耐性的植物种类。本文通过耐药性生物测定明确麦冬、土麦冬和阔叶土麦冬的ED50值分别为7000、7360和8230 g ae ha-1,约为一般大田用量的5倍,是迄今报道的最高植物对草甘膦天然耐药性;在3000 g ae ha-1草甘膦浓度处理下,发现3种麦冬草体内莽草酸的积累量与对照并无显著差异,这暗示草甘膦未对它们体内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合成酶(EPSPS)引起抑制效应;麦冬草在叶表皮的气孔密度、形态结构上存在差异,可能是导致它们3者ED50值差异的原因之一。2.麦冬草草甘膦耐性分子机制研究为了明确是否是靶标基因EPSP合成酶基因的变异导致其耐性产生,运用RT-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EPSPS基因,经序列分析发现,麦冬草存在三处特异的氨基酸,分别是71Met、112Ile和201Met。土麦冬EPSPS的IC50值为14.OμμM,显著高于野生型拟南芥的5.1μM,土麦冬EPSPS的Km值(4.27μM)明显高于拟南芥EPSPS(2.58μM),Ki(草甘膦)值(1.91μM)也显著高于拟南芥EPSPS(1.08μM)。原核表达分析发现,土麦冬EPSPS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效表达,草甘膦处理,重组菌株的EC50值为9080 mg/L,显著高于对照菌株的6838mg/L;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土麦冬EPSPS基因转入野生型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对转基因拟南芥愈伤组织及幼苗进行的草甘膦抗性检测表明,转基因拟南芥对草甘膦的耐受性提高3.6倍。Southern杂交显示麦冬、土麦冬和阔叶土麦冬EPSPS基因的拷贝数分别为2、2、3。荧光定量结果表明,麦冬、土麦冬和阔叶土麦冬在1500 gae/ha草甘膦处理下EPSPS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相比都出现了显著的升高,分别为对照的17、43和99倍,显著高于野生型拟南芥。由此,麦冬、土麦冬和阔叶土麦冬的EPSPS基因结构差异,基因多拷贝以及高表达量是决定其天然耐性的主要机制。3.基于易错PCR技术的土麦冬EPSPS基因的定向进化研究在将独特结构的土麦冬EPSPS转入大肠杆菌E.coli和拟南芥中,虽能够显著增强对草甘膦的抗性,但是这个抗性水平还不足以商业化应用。因此,我们采用易错PCR的方法对土麦冬EPSPS基因进行定向改造。经高浓度草甘膦筛选,获得一个高抗草甘膦的突变基因,含有5个突变位点(37Val、67Asn、277Ser、351Gly和422Gly)。在大肠杆菌中原核表达LSE-EPSPS基因,能够赋予大肠杆菌对草甘膦的更高的耐受性;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LSE-EPSPS基因转入野生型拟南芥,其ED50值为1844 mg/L,约为野生型拟南芥的5.45倍(338 mg/L),转LS-EPSPS基因拟南芥的2倍(899mg/L)。此基因可能为抗草甘膦农作物的研究提供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来源。4.抗/耐草甘膦植物EPSP合酶基因的结构分析EPSP合酶作为草甘膦的靶标其突变会影响其亲和性导致对草甘膦的抗/耐性,系统分析植物的EPSP合酶氨基酸组成及其基因序列,对于阐明草甘膦抗/耐性分子机制及新抗性基因发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克隆的10种和收集已有的101种植物EPSP合酶及其基因的信息,系统分析了与植物抗/耐性的关系。发现其中的杂草对草甘膦抗性水平ED50为300~4000 ae g/ha,而耐草甘膦杂草的ED50为787~8229 ae g/ha。根据EPSPS基因序列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将111种植物分为单子叶、双子叶和其他植物3组。植物的EPSPS保守区预测得到了 15个保守的结构域,其中的11个是非专利保护的,CD2、CD5、CD9、CD10、CD11和CD12为首次认定的保守区,进一步还明确了其它高度保守氨基酸位点。结合抗/耐性植物EPSPS分析发现其中高频率的氨基酸突变都位于保守区1、3、4和6等4个结构阈中,存在的突变为Ile29Thr、Phe96Ser、Gly101Ala、Thr102Ala、Pro106Ala/Leu/Ser/Thr、Met128Ile、Gly134Glu、Lys141Gln、Gly144Asp/Asn、Thr183Ala/Ser、Ala188Thr 以及 Asp351Gly。同一位点不同突变的EPSP合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在黑麦草EPSSP合酶106位的4种突变中,Pro106Ala和Pro106Ser突变对EPSPS中1O1Gly和草甘膦之间氢键的变化相似,与敏感型比较都延长了 0.14 A,Pro106Thr的氢键则延长0.15 A,Pro106 Leu造成的氢键变化最大达0.24 A。除了上述保守区的氨基酸突变外,本文还发现土麦冬(易错突变后)和薤白EPSPS中同时存在保守区和非保守区的突变,土麦冬EPSPS中存在CD12的Asp351Gly和非保守区的Glu37Val和Arg422Gly突变;薤白中存在CD6的Gly175Asp和非保守区Ala415Ser变异。可能这两类突变共同作用,赋予其草甘膦耐性。但是,3种麦冬草以及乌蔹莓的耐草甘膦EPSPS基因的氨基酸替代只发生在非保守区,麦冬草EPSPS中存在Ala112Ile和Va1201Met以及91Glu的缺失,乌蔹莓EPSPS中存在Ser229Ala和Glu390Val替代。更进一步对非保守区突变的乌蔹莓EPSPS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与敏感型糙果苋EPSPS相比,131Arg和草甘膦之间的氢键距离缩短了 0.1A。所以,在EPSP合酶中,除了保守区的突变,不处于活性中心的非保守区的突变也会导致与底物的结合能力改变产生对草甘膦的抗性/耐性。这个结果为草甘膦抗性分子机制研究和基因资源的挖掘提供一个新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萝卜(Raphanus sativus L.)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年产量约700万吨,占全部蔬菜总产量的2%左右。萝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因此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受欢迎,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等诸多亚州国家。与其它植物一样,萝卜时常遭受多种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影响,如干旱、盐害、温度变化、养分亏缺和弱/强光照等因素。此外,镉(Cd)、铅(Pb)、银(Ag)和汞(Hg)等重金属离子也成为目前植物中
植物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由血红素加氧酶(haem oxygenase,HO,EC 1.14.99.3)催化血红素(haem)产生;研究表明HO1/CO信号系统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最近,动物中的研究表明氢气(H2)不仅仅是绿色能源物质,对胁迫造成的伤害也具有缓解作用;此外,以多壁碳纳米管(mutilwall carbon nanotube,MWCNT)为代表的碳纳米材料
中介体(Mediator complex)是真核生物各种转录因子与RNA聚合酶Ⅱ之间的联接桥梁;负责整合细胞内所有转录调控信号,通过促进或者阻止转录起始前复合物的组装和稳定,精准地调节基因表达。中介体包括几十种不同的亚基,在结构和功能上分为头部、中部、尾部和可动态结合的CDK8模决;其模块化结构和亚基组成从低等的酵母到高等的哺乳动物高度保守。中介体在生物体内的表达丰度低、组成上的多样性、以及结构上
麦草畏(3,6-二氯-2-甲氧基苯甲酸,又名百草敌)属于苯甲酸类激素型选择性除草剂,对一年生和多年生阔叶杂草有很好的防除效果,自1962年问世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生物技术的兴起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农田杂草控制时代:以美国生物技术巨头孟山都公司的草甘膦和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转cp4-EPSPS基因)组合为代表,两者配套使用可以在保证农作物安全前提下极有效地控制农田杂草。2013年全球种植了
紫色粉砂岩是一种常见的碎屑沉积岩,有关紫色粉砂岩及其附近土壤中矿物风化细菌种群结构、矿物风化效能及其机制等研究至今未见报道。研究紫色粉砂岩表生和土壤矿物风化细菌及其生物多样性对于丰富矿物风化细菌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为阐明细菌-矿物相互作用及其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本文以四川盐亭紫色粉砂岩原岩、风化紫色粉砂岩及附近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可培养技术和Biolog生态分析系统对紫色粉砂岩与土壤中可培
花粉萌发及花粉管极性生长对于高等植物的有性生殖至关重要,这些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调节,例如水合作用、物质运输、细胞骨架重排、信号转导和细胞壁组分的合成等。其中,囊泡运输作为细胞内膜系统中物质运输的方式,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Exocyst复合体是一类含有8个亚基的囊泡拴系复合体。前人的研究发现,拟南芥中SEC5,SEC6,SEC8,SEC15亚基缺失后,突变体表现出花粉萌发及花粉
长末端反转座子(LTR-RT)是植物基因组中数量最多、比例最大的一类转座子,通常富集于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区。植物基因组中LTR-RT拷贝数量、结构及活性在不同物种甚至近缘物种中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LTR-RT可以用来开发多种分子标记,进行品种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另外,通过计算直系同源LTR-RT插入基因组的时间,我们还可以对近缘物种间的进化历史事件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东方梨(‘
猪圆环病毒病2型(Porcine circovirus virus type 2,PCV2)给世界养猪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蛋白组学技术已鉴定出许多与PCV2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参与PCV2的入胞、运输以及复制等过程。PCV2的亚临床感染可降低仔猪平均日增重,导致免疫失败或者病程加重发展成PCVAD等,但是其致病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宿主和病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猪体的免疫应答可能与
《孔乙己》作为一篇中学课本之中的必读篇目,常使研究者们习惯于从社会的维度进行研究,这就造成了研究者对于孔乙己性格中"善良"一面的分析浅尝辄止,从而缺乏更深层次的研究。笔者认为,片面地看到孔乙己性格中迂腐、陈旧的一面,并以此控诉社会的黑暗,实则是对鲁迅先生创作文本及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的曲解。就这个层面而言,这样的解读实际上是在淡化小说的内涵。因而,作为中文系的学生,以孔乙己性格中"善良"的一面为切入
尿路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细菌感染之一。它的定义为:病原生物入侵尿路引起的尿路炎症反应。被感染的部位一般包括尿道、膀胱、输尿管、肾脏肾盂等。临床数据表明:高达90%的尿路感染是由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Escherichia coli,UPEC)引起的。到目前,很多毒力因子被确定在UPEC感染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与肠道内共生的和致腹泻的大肠杆菌相比,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