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旧教材比较研究 ——以必修2遗传与进化为例

来源 :南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i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各相关教材出版社也陆续出版了高中生物学新版教材。2019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在部分省区投入使用。然而,作为非课改区的广西仍使用旧版教材。本研究通过对新旧教材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新教材的变化,结合新教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提出新教材使用方面的建议。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教材对比分析法等对2019年出版的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遗传与进化(必修2)(以下简称为新教材)与2004年出版的高中生物教材(以下简称“旧教材”)进行研究。从教材的封面、目录、本文内容、栏目设置、课本插图、教材作业及实验设计七个方面进行系统比较。通过对比,归纳总结新教材的优点,同时关注教材的情景设置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融合。新教材继承了旧教材的编排思路,微调章节内容。在延续旧教材的基础上对章节知识进行了改进与调整。新教材是在新课标颁布之后应运而生的,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与新课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吻合的,同时也创设了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新教材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栏目资源布局合理;以生物学大概念为中心,知识体系的构建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可读性。选取新教材变化较大的2个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提供实际案例。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一线教师理清新教材的改变,为教师的备课授课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通过剖析新教材的改变与更新,梳理归纳新教材编写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如何更好地使用教材提出自己的观点及相关建议。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汪曾祺散文以其“异秉”存在于当代散文,即其融“诙谐”于“和谐”,于“和谐”见“灵逸”的美学价值。作为文艺“两栖”的创作者,散文充当着汪曾祺全部艺术创作的“素材库”与“记录仪”。从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更为切近地看到汪曾祺作品中所呈现的对于“美”与“人”的不懈追求。他用纯粹、朴实的“文人情怀”抒写自己对于人世别样的热爱与真情,他在散文中所显现的“士大夫”人格也极具当代意义,即追随传统文化中的文人情趣与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党和国家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全力聚焦“三农”问题,要做好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走好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的第一步。在新发展阶段,我国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解决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有利于推动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2017年提出要加速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在管理视角下的国家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中的学生德育管理已进入改革教育新阶段,民办高职教育中的德育管理未能跟上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快速轨道上来,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管理,提高地方人才就业竞争力,在公共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是当前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具有艰巨任务。本文以贵州6所民办高职院校的德育管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对象,从学生来源特点、教师的
中国的汉字作为一种载体,其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突显重要性,是低年级阶段教学工作的重点,为阅读和习作教学创设了学习条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小学生将目光放到自身的学习行为上,从而审视自身的学习方式。而国内外的学者对于低年段学生识字学习行为的关注度不够,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本研究主要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及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
五元杂环骨架常见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因其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近年来受到合成化学和药物化学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因此,开发五元杂环衍生物的高立体选择性合成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发展了两类过渡金属催化可控非对映体选择性构建五元杂环的方法,即:Pd(0)Sc(Ⅲ)催化可控非对映体选择性[3+2]-环化反应和Au(Ⅰ)/Ag(Ⅰ)催化可控非对映体选择性[3+2]-环化反应构建五元杂环衍生物。本
自人类诞生起,创伤就成为普遍存在的重要命题,创伤笼罩着现代文明的前进道路,成为人类发展过程中一抹挥之不去的阴影。文学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其创作自然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文学创作不可能回避或无视创伤的存在,创伤书写也就成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各样的战争、革命、灾难、运动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法回避的素材,也为创伤书写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许多作家自觉承担起对人类命运的反思和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