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朱熹携门人林用中至潭州访张栻,并于岳麓书院进行会讲。张孝祥时知潭州,三人曾同游定王台,赋诗酬唱,并有记录此事的作品流传于世。之后,朱熹、张栻、林用中同游南岳衡山,三人一路酬唱,得诗149首,辑为《南岳倡酬集》(《南岳唱酬集》),张栻为之作序。其后,朱熹偕林用中、范念德东归,一路更迭唱和,途中28天,得诗200余首,辑为《东归乱稿》,朱熹作《东归乱稿序》。
朱熹此次潭州之行,不仅与张栻、张孝祥等人讲学论道,也有彼此酬唱之作。这两部作品集从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朱熹潭州之行的全过程,侧面反映了他们几人之间的交往实况,集山水之兴、哲理之思、吟咏之乐为一体,对于后人研究他们的理学精神与诗家情怀具有重要价值。
文章主干内容分为以下三章进行研究:
第一章是对乾道三年(1167)朱熹潭州之行的整体探讨,从“朱熹与张栻的讲学论道”与“朱熹、张栻二人与张孝祥之交谊”两方面展开论述。详细介绍朱熹在此次潭州之行前与张栻的交往,以及岳麓书院的“朱张会讲”。除此之外,张孝祥对促成朱张会讲起到了重要作用,故对张孝祥及其与张栻、朱熹的交谊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三人之间的交往情况予以研究分析,为朱熹潭州之行的研究提供社会文化背景参照。
第二章是对《南岳倡酬集》的研究。具体分析张栻所作《南岳倡酬集》序文与朱熹所作后记,说明此诗集辑成的经过,探讨朱熹、张栻等人在南岳之行中关于诗歌创作的矛盾心态;对《南岳倡酬集》的版本流传情况及研究现状予以概述、考论;结合具体诗歌作品,从诗歌对于“朱张会讲”主要内容的文学体认、“道”与“诗”和融的艺术特点等方面研究《南岳倡酬集》的艺术价值。
第三章是对《东归乱稿》的研究。重点探讨朱熹所作《东归乱稿》的序文和诗集中的具体诗作。《东归乱稿》虽名为朱熹、林用中和范念德三人唱酬之作的结集,但是实际上林、范二人作品已佚,仅余朱熹一人诗作可考,故而对《东归乱稿》的研究,主要从朱熹此行中对于作诗的矛盾心态着手,结合具体诗作探讨“归心”与“道心”的诗意呈现,“文”与“道”在此过程中的和谐统一。
朱熹此次潭州之行,不仅与张栻、张孝祥等人讲学论道,也有彼此酬唱之作。这两部作品集从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朱熹潭州之行的全过程,侧面反映了他们几人之间的交往实况,集山水之兴、哲理之思、吟咏之乐为一体,对于后人研究他们的理学精神与诗家情怀具有重要价值。
文章主干内容分为以下三章进行研究:
第一章是对乾道三年(1167)朱熹潭州之行的整体探讨,从“朱熹与张栻的讲学论道”与“朱熹、张栻二人与张孝祥之交谊”两方面展开论述。详细介绍朱熹在此次潭州之行前与张栻的交往,以及岳麓书院的“朱张会讲”。除此之外,张孝祥对促成朱张会讲起到了重要作用,故对张孝祥及其与张栻、朱熹的交谊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三人之间的交往情况予以研究分析,为朱熹潭州之行的研究提供社会文化背景参照。
第二章是对《南岳倡酬集》的研究。具体分析张栻所作《南岳倡酬集》序文与朱熹所作后记,说明此诗集辑成的经过,探讨朱熹、张栻等人在南岳之行中关于诗歌创作的矛盾心态;对《南岳倡酬集》的版本流传情况及研究现状予以概述、考论;结合具体诗歌作品,从诗歌对于“朱张会讲”主要内容的文学体认、“道”与“诗”和融的艺术特点等方面研究《南岳倡酬集》的艺术价值。
第三章是对《东归乱稿》的研究。重点探讨朱熹所作《东归乱稿》的序文和诗集中的具体诗作。《东归乱稿》虽名为朱熹、林用中和范念德三人唱酬之作的结集,但是实际上林、范二人作品已佚,仅余朱熹一人诗作可考,故而对《东归乱稿》的研究,主要从朱熹此行中对于作诗的矛盾心态着手,结合具体诗作探讨“归心”与“道心”的诗意呈现,“文”与“道”在此过程中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