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媜是当代文坛“新古典的现代性灵派”代表作家,也是中国台湾第五代女性散文领军人物,她在散文“跨文体”创作道路上进行了多方位探索。简媜散文集《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梦游书》《女儿红》《天涯海角》等广受欢迎,连获大奖,堪称经典;刘锡庆主编《中国散文通史》、丁帆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和林丹娅主编《台湾女性文学史》等文学史著都对简媜散文进行了述评。
简媜的人生观和散文观深受佛禅文化影响。她大学毕业后在佛光山翻译佛经、参禅礼佛的经历,使她从创作起点上就具备丰盛的生命体验和向内发掘自我心灵的倾向,禅宗的真善美思想也成为其创作思想主轴。禅宗以“变”为宗、依“兴”而作的智慧,使简媜的散文在多种维度上偏离传统散文固有范式,从而形成了杂糅多种文体的“跨文体”艺术手法:佛教影响下的小说之虚构想象、诗歌之空灵境界、戏剧的冲突与化解技法等,都被简媜转化应用到散文之中。本论文从简媜散文的小说化、诗化和电影戏剧化三方面入手,分析简媜散文在禅宗文化影响下的文体“越界”探索及表现形式,进而总结简媜的散文艺术风格及其对当代散文艺术的贡献和启示。
简媜散文的跨文体艺术探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虚构想象手法的运用。过去一般认为:散文重在纪实而非虚构。但“新散文”理论认为:散文同样应该运用虚构想象,这与“新批评”理论主张“审美性即虚构性”标准相符。简媜散文深受佛教变文与古代话本影响,记人叙事较多写僧人、女人和老人,叙事中体现出得失任运的因缘观;她在散文创作中进行“有限制”的虚构,借鉴小说的聚焦视角、细节刻画和典型环境描写方式来喻世明理;她以陌生化的小说化语言叙事记人,并加入闽南方言,使故事和人物更加亲切可爱。其次,简媜散文常呈现一种“诗歌的语言”,具有象征性、扩张性和审美性的意象系统,体现出简媜在“意会”“顿悟”思想影响下的诗性智慧;禅宗诗歌的美学境界影响简媜散文向诗歌“跨越”,用诗化语言和丰富意象创造出空灵的美学境界。再次,简媜散文借鉴和化用了色彩、构图、景别等电影视觉元素,描绘出一帧帧多姿的影像画面;其语言的动作性、揭示性和个性化带有鲜明的戏剧语体特征;电影的长镜头、蒙太奇叙事和戏剧冲突设置,在简媜散文中也都有迹可循。
综上所述,简媜散文在禅宗审美文化影响下,进行“有限制”的想象虚构,散文在体裁上呈现小说化、诗歌化和电影戏剧化的“跨文体”倾向;其散文既具超然典雅的禅语之风,又有奇崛瑰丽的现代情思,整体表现出“新古典”的美学风格,对当代散文艺术创新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简媜的人生观和散文观深受佛禅文化影响。她大学毕业后在佛光山翻译佛经、参禅礼佛的经历,使她从创作起点上就具备丰盛的生命体验和向内发掘自我心灵的倾向,禅宗的真善美思想也成为其创作思想主轴。禅宗以“变”为宗、依“兴”而作的智慧,使简媜的散文在多种维度上偏离传统散文固有范式,从而形成了杂糅多种文体的“跨文体”艺术手法:佛教影响下的小说之虚构想象、诗歌之空灵境界、戏剧的冲突与化解技法等,都被简媜转化应用到散文之中。本论文从简媜散文的小说化、诗化和电影戏剧化三方面入手,分析简媜散文在禅宗文化影响下的文体“越界”探索及表现形式,进而总结简媜的散文艺术风格及其对当代散文艺术的贡献和启示。
简媜散文的跨文体艺术探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虚构想象手法的运用。过去一般认为:散文重在纪实而非虚构。但“新散文”理论认为:散文同样应该运用虚构想象,这与“新批评”理论主张“审美性即虚构性”标准相符。简媜散文深受佛教变文与古代话本影响,记人叙事较多写僧人、女人和老人,叙事中体现出得失任运的因缘观;她在散文创作中进行“有限制”的虚构,借鉴小说的聚焦视角、细节刻画和典型环境描写方式来喻世明理;她以陌生化的小说化语言叙事记人,并加入闽南方言,使故事和人物更加亲切可爱。其次,简媜散文常呈现一种“诗歌的语言”,具有象征性、扩张性和审美性的意象系统,体现出简媜在“意会”“顿悟”思想影响下的诗性智慧;禅宗诗歌的美学境界影响简媜散文向诗歌“跨越”,用诗化语言和丰富意象创造出空灵的美学境界。再次,简媜散文借鉴和化用了色彩、构图、景别等电影视觉元素,描绘出一帧帧多姿的影像画面;其语言的动作性、揭示性和个性化带有鲜明的戏剧语体特征;电影的长镜头、蒙太奇叙事和戏剧冲突设置,在简媜散文中也都有迹可循。
综上所述,简媜散文在禅宗审美文化影响下,进行“有限制”的想象虚构,散文在体裁上呈现小说化、诗歌化和电影戏剧化的“跨文体”倾向;其散文既具超然典雅的禅语之风,又有奇崛瑰丽的现代情思,整体表现出“新古典”的美学风格,对当代散文艺术创新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