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于1915年提出的图形—背景理论认为,主体的感知通常由图形和背景两部分构成。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中的突出部分或注意的焦点,而背景是指为了突出图形而起到衬托作用的部分。在感知过程中,鉴于图形比背景更为突显,故处于被优先感知的地位,这形成了突显的认知基础。作为基本的认知原则和认知机制,图形—背景理论为英译过程中的意境再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意境是情与理、形与神相统一的诗意空间,它既是中国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质,也是中国诗歌的灵魂。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意境创造方面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通过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在其诗词之中描绘出或恢宏旷达、或深远幽微、或悲切寂寥等不同的意境。独特的意境创新与情感融合使得苏轼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法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探讨图形—背景理论的发展及要素;其次对意境的特征及图形—背景理论对意境的解释力进行全方位解读;最后阐释了苏轼词英译过程中如何通过对图形和背景的感知来完成对原诗意境美的传递。 研究表明,图形—背景理论中的感官刺激、词类选择以及时空维度对苏轼词英译的意境再现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同时,基于图形—背景理论来研究意境不仅有助于挖掘苏轼词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感,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体会中国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此外,将图形—背景理论运用于苏轼词的意境阐释和解读,拓宽了图形—背景理论的适用范围,也为研究翻译过程中的意境再现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