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Hydroavacciniforme-lik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HVLPD)是一种临床罕见的EB病毒感染相关的以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淋巴瘤,主要见于儿童。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更名为HVLPD。HVLPD主要发生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儿童中,发病率无明显的性别偏见。皮疹表现与种痘水疱病类似,但临床病程不同。患者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损,累及阳光照射和非阳光照射的部位,伴随着全身症状,包括发热,淋巴结病,肝脾肿大。尽管近年来有部分儿童病例报道,但是HVLPD的低发病率使得收集临床数据变得困难。因此,在本回顾性研究中,我们收集了 13例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者病例资料,分析HVLPD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EBV感染状态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以更好地了解该疾病。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9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3例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患儿临床病例资料,统计相关指标包括患儿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体征、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组织病理学表现、治疗与结局等。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13例患儿中,男性7例,女性6例(男女比例为1.17:1),就诊年龄2-14岁不等,其中3岁以下患儿1例,3-6岁患儿6例,7-12岁患儿4例,12岁以上患儿2例,中位就诊年龄为7岁。病程从11月至6年不等,其中1年以下1例,1-3年6例,3-5年4例,5年以上2例。2.症状与体征:所有患儿均因严重程度不等的皮损就诊。7例患儿伴发热,8例患儿伴浅表淋巴结肿大。5例患儿伴肝大或(和)脾大。7例患儿蚊虫叮咬后诱发和加重病情,表现为新发丘水疱疹,伴发热。4例患儿有光过敏病史。3.辅助检查:13例患儿中,10例患儿EBV定量增高;6例患儿乳酸脱氢酶轻度增高;6例患儿IgE呈增高程度不等;9例患儿肝功转氨酶轻中度增高;12例患儿炎症指标轻度增高。2例患儿进行骨髓穿刺术,结果均为阴性。4.免疫表型与组织病理:13例患儿病理报告免疫组化、EBER和TCR均阳性(+)。11例表达T淋巴细胞表型,2例显示为NK细胞表型。Ki-67指数不同程度升高(10%~100%)。所有患儿CD3阳性,8例患儿CD4、CD8均阳性,7例患儿CD56阳性,4例患儿CD4、CD8、CD56均阳性,6例表达CD30。10例表达TIA-1,11例表达颗粒酶B。镜下显示不同程度的致密、斑片状、结节状或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累及整个真皮。皮下组织致密,以小叶为主。9例患儿样本中可观察到表皮坏死。浸润呈血管中心性。浸润淋巴细胞为大小不等,以中小型细胞为主,混合一些大淋巴细胞。异型性不明显。5.治疗与预后:13例患儿初始均接受抗病毒、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早期治疗效果较好,皮疹消退愈合,治疗期间复查外周血EBVDNA7例患儿定量下降,院外规律口服泼尼松及环孢素A。2例患儿经保守治疗随访复查外周血EBVDNA定量正常,皮疹愈合后未再新发。4例患儿因蚊虫叮咬病情多次复发,7例患儿复发原因不明,给予保守治疗,调整糖皮质激素及环孢素剂量、加强抗病毒治疗,8例患儿病情再次缓解。1例复发患儿因保守治疗疗效不佳,加用依托泊苷+甲氨蝶呤治疗,病情缓解。1例患儿因病情进展为侵袭性NK/T细胞淋巴瘤接受DDGP方法化疗,1例复发患儿因病情进展为EBV+T细胞淋巴瘤接受CHOP方案化疗。48月中位随访期间,2例患儿痊愈,2例化疗患儿死于感染,9例患儿带病生存。结论1.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是一种临床罕见的EBV相关的皮肤淋巴细胞淋巴瘤,以T细胞表型为主,NK细胞表型少见;2.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类似种痘水疱病样皮肤损害,非曝光部位也可累及,部分患儿伴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系统性症状,蚊虫叮咬可致病情反复;3.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程长,预后不一,大多患者带病生存,少数患者可痊愈,少数病程长患者可进展为恶性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