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元素之一,但是依靠磷肥来解决磷元素匮乏又存在着诸多弊端,因此利用解磷微生物为生产生物磷肥奠定基础就成为一热点,备受人们关注。目前人们对分离自各种土壤、水体、植物根际、磷矿区以及其它特殊生境中的解磷微生物进行了有关解磷效应、解磷机制及其应用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关于来源于植物内生的具有溶磷效果的细菌的报道还不多。柠条在我国中西北地区盐碱滩地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柠条已发挥了巨大的价值。本研究以柠条根系内部分离到的四株解磷内生细菌为研究对象,C9、C5和C7为成团泛菌(Pantoea),X6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在无机磷液体培养基培养的条件下,周期取样,利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它们的解磷能力,同时检测溶液pH变化,结果表明C9菌株的解磷能力最强,随着时间的延长,溶液中的速效磷含量逐渐增加到4.449mg/L,而其溶液pH可降至4.22。C5和C7菌株的解磷能力相差不多,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含量分别可达3.076mg/L和3.026mg/L,其溶液pH分别可降至4.88和4.77;X6培养液中的速效磷含量最高为2.833mg/L,溶液pH最低仅能降至6.12。由此可见,这四株细菌都能够把难溶性磷源转化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有效磷。在研究解磷能力的同时发现pH值和解磷能力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古菌兼具细菌和真核生物的某些特点,古菌和细菌同属原核生物,但是在分类地位上,古菌和真核生物亲缘关系反而更近。许多古菌能在超高温、高酸碱度、高盐及厌氧环境等极端环境中生活,具有独特的细胞结构和酶作用方式。古菌主要分为两大类:广域古菌(Euryarchaeota)和泉古生菌(Crenarchaeota)。近年来古细菌在理论和应用研究领域内备受关注。本研究以大同盆地的柠条林土壤和盐碱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提取两种土壤的总DNA,利用古细菌特异引物PCR扩增古细菌16S rDNA,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测序分析。通过NCBI blast比对,对测序所得的16S rDNA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比较柠条土壤和盐碱土壤古菌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发现,柠条根围土壤古菌192个克隆子中分为48个OTUs,其中33个(69%)属于未分类的古菌界(unclassified Archaea),9个(19%)属于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e),6个(12%)属于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te)盐碱地192个克隆子分为47个OTUs,31个(70%)个属于未分类的古菌界(unclassified Archaea),7个(15%)属于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e),7个(15%)属于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te)。特别的是在种植柠条后的土壤中有氨氧化古菌,该菌具_有氨氧化能力,对改良土壤有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柠条土壤和盐碱地土壤氨氧化古菌的丰度,发现柠条地的氨氧化古菌数目多于盐碱地,这为柠条能够改善盐碱土壤提供了有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