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在中国儒家学派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书记录了战国时期孟子本人与各诸侯国王间的对话及其言行。因其提倡实行仁政,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望。十九世纪初,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翻译,《孟子》也列入其中,其译本将著作真实、全面地呈现给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传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韩礼德于1962年提出的衔接这一概念,作为语篇的主要特征之一,其普遍存在于所有种类的语篇意义关系中。衔接不仅能区分语篇与非语篇,而且能把语篇中的实际意义相互联系起来。衔接理论在语篇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篇是如何构建的,以及语言是如何在语篇层面实现其功能的。在翻译实践中,运用衔接理论,我们能更好地检验原文及目的语是如何通过各种衔接手段来实现语篇衔接的,这对于我们理解语篇能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本文试图以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对《孟子》英译本展开研究,分别从语法衔接和人际意义衔接两方面对译本中的衔接手段进行了探讨,以此对译本中的衔接手段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分析了理雅各在译文中如何处理原文中所隐藏的衔接,实现译本衔接手段的建构及关联。最后,分析了其译本的社会地位和影响。通过研究发现,鉴于汉语与英语的巨大差异,汉语注重意合而英语注重形合,理雅各在《孟子》译本中增加了大量衔接手段。在语法衔接方面,由于古汉语常省略主语或使用零式指称,但在英译文本中,英语指称衔接手段使用对语篇衔接起到很大作用。对于替代,中英文虽有相同的分类,但英文中的替代在中文中常常被同义再现取代。再者,译本中增加了大量连词来实现英语语篇的衔接,这对目的语读者理解语篇是不可或缺的。在人际意义衔接方面,中英文有相近的语气衔接手段,包括语气并列、主语链以及毗邻组。但是对于情态衔接,理雅各通过增加相应的情态助词来实现语篇衔接以此反映孟子的态度和观点。经分析,不难看出译文中的衔接手段的运用对目的语语篇意义的构建作用是巨大的,不仅丰富了译本的内涵而且对译文语篇也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对《孟子》译本的分析探讨,有助于读者能更准确地理解《孟子》原文及其译本,丰富了该著作的翻译研究,并对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播及中西方文化交流有一定现实意义。再者,本研究也有利于我们理解衔接手段在中英文中的异同,进一步增强语篇衔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