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章无神经症状的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特点比较目的分析合并/未合并脊髓空洞的无神经症状的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Chiari malformation-associated scoliosis,CMS)患者的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s)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并与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者进行比较,探讨Chiari畸形对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矫形手术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无神经症状的CMS患者共60例。于我院脊柱畸形手术患者数据库中随机抽取210例IS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在库中挑选年龄和身高与实验组相匹配的60例IS患者作为匹配对照组。测量3组患者年龄、身高和侧凸Cobb角。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比CMS和IS患者的术中SEPs潜伏期和波幅、MEPs波幅和异常SEPs发生率。结果CMS患者与IS患者或匹配的IS患者在术中SEPs潜伏期和波幅,MEP波幅和异常SEPs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合并有脊髓空洞的CMS患者(48/60)较未合并脊髓空洞的CMS患者(12/60)侧凸Cobb角大,SEPs波幅低(p<0.05)。在这两种CMS患者之间,年龄,身高,SEPs潜伏期,MEPs波幅或异常SEPs发生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无神经症状的CMS患者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各项指标与IS患者相似。此外,同未合并脊髓空洞的无神经症状的CMS患者相比,合并脊髓空洞的患者术前侧凸畸形更为严重、术中SEPs波幅也更低。第三章(第一节)SRS-Schwab 4级截骨术与半椎体全切术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中的临床疗效对比目的比较SRS-Schwab 4级截骨术和半椎体全切术在治疗单一非嵌顿性半椎体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行SRS-Schwab 4级截骨术(S组)和半椎体全切术的单一非嵌顿性半椎体合并CS的患者,并在半椎体全切术的患者中挑选出年龄、性别、弯型和顶椎位置与S组相匹配的患者(R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临床数据和并发症情况。两组患者最短随访时间为2年。结果S组和R组均纳入了25例CS患者,患者平均手术年龄为10.1±5.2岁。术前两组的影像学参数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和局部后凸均较各自术前有着显着改善。S组患者术后(38.6±6.7°vs.35.2±5.6°,p=0.057)和末次随访时(38.4±7.0°vs.34.7±6.7°,p=0.062)的侧凸Cobb角的矫正效果与R组相似。S组平均术前局部后凸为39.8±8.9°,术后改善至11.3±6.0°,末次随访时保持在11.5±6.3°,R组术前平均为42.2±9.2°,术后为10.0±5.6°,并在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0.1±6.0°。R组患者的术中估计失血量为690.9±291.3 ml,手术时间为259.4±70.2 min;S组的术中估计失血量为502.2±223.8ml(p=0.023),手术时间为206.9±61.2 min(p=0.007)。随访期间,S组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和明显的矫正丢失,而R组有1例患者在第24个月的随访时出现了由假关节引起的断棒。结论同半椎体全切术相比,SRS-Schwab 4级截骨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较小的手术方式。在治疗单一非嵌顿性半椎体合并CS的患者中SRS-Schwab 4级截骨术取得了与半椎体全切术相似的矫形效果。第三章(第二节)SRS-Schwab 6级截骨术在严重先天性角状侧后凸畸形术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评估目的评估SRS-Schwab 6级截骨术在严重先天性角状侧后凸畸形(severe congenital angular kyphoscoliosis,SCAK)术中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行SRS-Schwab 6级截骨手术并随访超过2年的SCAK患者17例。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全脊柱站立位X线上测量侧凸Cobb角(coronal Cobb angle,CCA)、节段性后凸(segmental kyphosis,SK)、畸形角比率(deformity angular ratio DAR)、C7铅垂线与骶骨中线的距离,矢状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参数。分析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应用SRS-22量表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功能及疼痛的改善情况。比较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17例SCAK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平均随访30.8±16.4个月,术前平均DAR为33.4±9.9。患者平均SK术前为102.9±23.8°,术后矫正到35.8±19.5°(p<0.001),末次随访为43.5±19.2°,末次随访同术后即刻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255)。同时,平均术后CCA、SVA、SRS-22量表中的自我形象评分也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未见矫正丢失和功能恶化(p<0.05)。手术平均时间为324.0±108.6 min,平均术中估计失血量为2540.4±1463.1 ml。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后均得到恢复。随访过程中,断棒共发生了3例,患者都接受了翻修手术,并在末次随访中观察到了坚固的骨性融合。结论SCAK患者行SRS-Schwab 6级截骨手术可有效矫正畸形,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第四章新型电活性水凝胶在周围神经损伤大鼠中的应用目的观察聚丙烯酰胺/聚苯胺共聚电活性水凝胶(polyaniline/polyacrylamideconductive polymer hydrogels,PPH)的导电性,细胞相容性和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利用共聚法制备PPH,并对其溶胀率、电导率等参数进行系统表征。将PPH样品与小鼠脑神经瘤(N2a)细胞共培养7d,观察PPH的细胞相容性。切除16只SD大鼠左侧10mm的坐骨神经,建立周围神经的离断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组,PPH组于神经离断处用PPH支架进行桥接,损伤组将神经两侧残端固定于附近的肌肉组织,术后每周对大鼠的运动功能和复合运动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进行检测,4周后检查大鼠外周神经HE和甲苯胺蓝染色结果以及胶质源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PPH支架的溶胀率可达1800%以上,其导电率为4.35 S/m。将N2a细胞接种至PPH支架上7天后细胞生长良好,形态正常。相同时间点,PPH组术后的运动功能以及CMAP波幅恢复情况均较损伤组更好,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PPH组中可见PPH与周围组织存在轻度粘连,损伤组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较为严重。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切片均提示同损伤组相比,PPH组的髓鞘数量更多(p<0.05)也更清晰。此外,PPH组的胶质源纤维酸性蛋白表达也较损伤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PPH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对大鼠10mm坐骨神经缺损展现出了良好的修复效果,表明了PPH可能成为替代受损外周神经的潜在生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