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黄河源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中华水塔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近50年黄河源区的气象和水文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径流减少、极端气候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等问题。潜在蒸散量(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Ep)是衡量地表水量损失的重要参量,也是指示极端气象事件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多尺度下潜在蒸散发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及应对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旱区地表—地下水系统界面动力学与水循环研究”(项目编码:4123031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源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中华水塔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近50年黄河源区的气象和水文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径流减少、极端气候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等问题。潜在蒸散量(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Ep)是衡量地表水量损失的重要参量,也是指示极端气象事件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多尺度下潜在蒸散发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作用。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旱区地表—地下水系统界面动力学与水循环研究”,基于黄河源区多源数据(地形数据、土地利用、气象数据、水文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及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降尺度气候变化模式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PM)法解析了黄河源区近50年来潜在蒸散发的时空演变规律。由于未来气候变化模式数据(CMIP5)难以满足PM法的参数需求,为预测黄河源区未来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以PM法为参考,从6种具有代表性的简易算法(Priestly-Taylor(PT法)、Doorenbos-Pruitt(DP法)、Hargreaves-Samani(HS法)、Rohwer(RO法)、Thornthwaite(TH法)、Blaney-Criddle(BC法))中筛选出精度较高的HS法并对其进行修正。利用修正后的HS法预测了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RCP4.5和RCP8.5情景下黄河源区潜在蒸散发的未来时空变化特征,继而构建了极端气候指标体系,对本区未来可能遭遇的极端气候事件进行了预警,并提出应对建议。结论如下:(1)近50年(1970-2018年)来,根据PM法计算的黄河源区潜在蒸散发在时间尺度上呈现出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年潜在蒸散量介于661~759 mm/year,月潜在蒸散量介于12~105 mm/month,日潜在蒸散量介于0.41~3.67 mm/d。在空间尺度上,黄河源区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大致呈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黄河源区潜在蒸散量多年平均值和各年代际值空间分布的高值中心均位于兴海县和贵南县,春、夏、秋季潜在蒸散发的高值中心均位于贵南和兴海两县,冬季的高值中心为玛曲和红原县。(2)由于未来气候变化模式数据(CMIP5)难以满足PM法的参数需求,为预测黄河源区未来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本文以PM法为参考,利用近50年的气象实测数据,对比6种简易算法计算的潜在蒸散量在时空尺度上的精度。发现相比于PM法,6种简易算法中,HS法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尺度精度均较高,通过在HS公式中引入平均相对湿度因子,建立了适用于本研究区的HS改进公式:Ehs=0.0023×0.408Ra(T+17.8)(Tmax-Tmin)0.5-0.928Ln(RHmean)+3.677。HS法改进后,在黄河源区的计算精度和适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可以用于黄河源区未来潜在蒸散量的预测。(3)利用修正后的HS法预测黄河源区未来(2019-2100年)在RCP4.5和RCP8.5两种情景下的潜在蒸散量,发现黄河源区未来潜在蒸散发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在RCP4.5情景下,2019-2100年黄河源区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约为634~915 mm/year,Ep空间分布的高值中心位于清水河、贵南和红原三县,低值中心位于达日和久治两县。RCP8.5情景下,2019-2100年黄河源区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约为673~1118 mm/year,Ep空间分布的高值中心位于若尔盖县,低值中心位于达日和久治两县。(4)基于预测的黄河源区未来(2019-2100年)潜在蒸散量构建极端气候指标体系,探究黄河源区未来极端气候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在RCP4.5和RCP8.5两种情景下,预测期2019-2100年所有极端气象指数的上升趋势均达到极显著的水平,黄河源区未来有持续趋于暖湿化的倾向。空间上,两种情景下极端气象指数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黄河源区整体湿化显著,东部地区未来出现极端降水和极端高温事件的可能性高于西部地区。未来河南蒙古自治县遭遇极端降水事件的可能性最高,贵南县遭遇极端高温事件的可能性最高,需要进行重点防范。基于黄河源区的实际情况,本文建议:对于未来黄河源区极端降水和极端高温的高风险地区,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研究和监测,建立实时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并加强工程性防御设施、以提高黄河源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其他文献
隧道巡检是保证隧道正常运营的重要日常工作。当前隧道巡检普遍采用人工巡检或轨道巡检机器人的模式,然而人工巡检工作效率较低,轨道巡检机器人又存在部署灵活性不足的问题。本文以陕西省重点产业创新链项目“基于VR的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为依托,以隧道巡检机器人自主移动平台为研究对象,针对隧道巡检行业所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激光SLAM的隧道巡检机器人自主移动平台,实现在隧道环境中的自主感知和自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发电装置,拥有广泛的应用领域。连接体是其中重要组件之一,具有连接单电池阴、阳极和传导电子的作用。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Fe-Cr连接体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并被广泛运用。然而,Fe-Cr连接体在高温长期服役中存在Cr扩散引起的面比电阻增加、阴极材料毒化问题。目前,研究者主要通过在Fe-Cr连接体表面制备保护涂层,避免其在高温服役过程中与O2的直接接触,减少SUS43
泾河流域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流域,水资源较为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在生态恢复和植被重建的背景下,分析水文过程时空变化特征,探究其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测评流域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剖析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深入认识地表能量平衡和水分交换的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制定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等规划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泾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将DEM数据、土
伴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我国交通运输业在工业和建筑业之后成为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被认为是交通减排最难实现的一环。同时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交通系统更加复杂,居民出行越来越受到建成环境的制约,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注重城市建成环境对交通减排的主动式干预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重点之一。城市建成环境涉及的要素种类众多,在空间区域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交通排放与建成环境影响关系的研究上不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坝、港口、大桥和高层建筑物等基础性设施被建设完成,这些设施的建设过程难度很大,且对安全性要求也很高,往往在施工以及后续运行管理时都需要进行形变监测,因此,对于工程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变形进行监测变得至关重要。另外,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的不断加剧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再加上降雨、洪水和地质构造的运动造成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些灾害的发生主要有以下特点:发生
城市的快速发展给城市道路交通运行带来巨大压力,交通作为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然而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建设和交通运行效率,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困扰。以往对于交通拥堵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流量参数进行分析评价,而对于拥堵持续时间的研究较少。而在实际出行时,出行者不仅关心交通状态是否处于拥堵,也会关注拥堵状态什么时候结束,拥堵会持续多长时间,拥堵持续时间的
换道是最常见的微观驾驶行为之一,在复杂的动态环境中,智能车辆能否做出正确的换道决策且实现安全、舒适的换道是自动驾驶技术的一个难点。本文针对智能车辆换道决策和轨迹规划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研究,旨在避免不当的智能车辆换道行为,实现智能车辆安全、舒适的动态换道,同时在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交通事故的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将智能车辆换道过程分为常见的两个阶段-换道决策阶段和换道实施阶段。在换道决策阶段
西汉水流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构造活动强烈,生态环境脆弱,泥石流灾害严重。因此开展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对当地防灾减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陇南市西汉水上游流域为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自然环境背景,总结了泥石流的发育分布特征与类型,分析了该区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及典型泥石流的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之上,采用确定性系数法,从流域单元出发,对西汉水流域上游泥石流灾害
地裂缝是一种区域性的城市地质灾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西安地区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已陆续出现14条地裂缝,工程建设及土地规划受到了严重的危害。以往对于地裂缝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地裂缝对工程建筑的破坏机理与防灾举措,对于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裂缝活动机理并不十分明晰。同时,近年来地下水开采被加以限制,地裂缝活动速率随之减小。而地裂缝场地建筑仍按抽水活动高峰期所规定的安全距离进行避让,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
大跨径桥梁作为交通网的关键节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大跨径桥梁等长周期结构的地震响应显著。随着抗震设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基于能量的抗震分析方法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长周期地震动输入能设计谱,提出了长周期地震下超高桥塔地震输入能的估算方法,为大跨径桥梁基于能量反应谱的抗震设计和性能评估提供有益参考。主要内容包括:(1)比较长周期地震动和普通地震动的差异,确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