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小说中自然简练的语言风格和超越时代的现代意识为此后的法国乃至世界文学转向产生重大影响。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至今仍是各国文学爱好者必读作品。福楼拜及其作品的持久魅力使他在不同国家、不同语言文化的接受环境中受到了普遍的认可,而翻译作为文学异域传播的主要媒介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文学翻译的影响因素表现为内部与外部的多重层面:一方面有必要从经典作家的小说魅力和文学价值入手探讨其作品的世界性意义,另一方面必须从文学作品译入语国家的实际状况出发,厘清参与译介的译者和异质文化语境的基本特征等。
中国的福楼拜译介肇始于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剧变而来。与西方其他作家一样,福楼拜及其作品的译介与中国近代新文学的发展道路和历史命运紧密相连。五四时期,在陈独秀、鲁迅等一大批文人志士的呼吁下,新文学逐渐取代旧文学亮相于历史舞台。该时期的翻译活动是中西方文学对话的桥梁,使中国文学在交流中完成现代化进程。福楼拜的作品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文化语境中被译介过来,他文字中求真求美的特质构成被文艺界热切引进的原因之一。从译介之初直到今天,这位艺术巨匠在中国的译史可谓是一段道阻且长的文学旅程,作品的翻译和出版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点:从民国时期被知识分子“热切地呼唤”,到建国后遭到暂时的“冷落”,再到改革开放后重现于人们的视野,这均表现出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活动与历史文化语境具有紧密的联系。以历史的视野窥视福楼拜译介历程既是经由外部研究的题中之义,也是全面理解文学译介的整体性和丰富性的重要路径。
此外,译者是文学译介最基本的研究对象之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译者几乎承担着外国文学译入本国的全部职责。译者的文学兴趣、文化取向、价值判断等无不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翻译选择和实践的全过程。中国为数众多的优秀译者前赴后继,对福楼拜的作品保持着绵延不绝的翻译和研究兴趣,李健吾、许渊冲、周克希、罗国林、施康强等人在文学历史的洪流中含英咀华且独具慧眼,他们对福楼拜的热情翻译为中国接受和研究这位法国作家提供了可能。
本文通过对不同阶段的译介状况及其历史背景的同步考察,力求比较完整地揭示福楼拜作品在中国百年译介的外部环境即社会历史与文化条件的变迁;同时对以李健吾为代表的译者群体和不同时期的出版情况加以分析,力图比较清晰地阐述译介主体和传播媒介带给文学译介历程的多重影响。
中国的福楼拜译介肇始于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剧变而来。与西方其他作家一样,福楼拜及其作品的译介与中国近代新文学的发展道路和历史命运紧密相连。五四时期,在陈独秀、鲁迅等一大批文人志士的呼吁下,新文学逐渐取代旧文学亮相于历史舞台。该时期的翻译活动是中西方文学对话的桥梁,使中国文学在交流中完成现代化进程。福楼拜的作品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文化语境中被译介过来,他文字中求真求美的特质构成被文艺界热切引进的原因之一。从译介之初直到今天,这位艺术巨匠在中国的译史可谓是一段道阻且长的文学旅程,作品的翻译和出版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点:从民国时期被知识分子“热切地呼唤”,到建国后遭到暂时的“冷落”,再到改革开放后重现于人们的视野,这均表现出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活动与历史文化语境具有紧密的联系。以历史的视野窥视福楼拜译介历程既是经由外部研究的题中之义,也是全面理解文学译介的整体性和丰富性的重要路径。
此外,译者是文学译介最基本的研究对象之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译者几乎承担着外国文学译入本国的全部职责。译者的文学兴趣、文化取向、价值判断等无不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翻译选择和实践的全过程。中国为数众多的优秀译者前赴后继,对福楼拜的作品保持着绵延不绝的翻译和研究兴趣,李健吾、许渊冲、周克希、罗国林、施康强等人在文学历史的洪流中含英咀华且独具慧眼,他们对福楼拜的热情翻译为中国接受和研究这位法国作家提供了可能。
本文通过对不同阶段的译介状况及其历史背景的同步考察,力求比较完整地揭示福楼拜作品在中国百年译介的外部环境即社会历史与文化条件的变迁;同时对以李健吾为代表的译者群体和不同时期的出版情况加以分析,力图比较清晰地阐述译介主体和传播媒介带给文学译介历程的多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