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皮木( Leptodermis oblonga Bge.),茜草科鸡矢藤族野丁香属的一种落叶小灌木。薄皮木这个种名十分的形象,因为此种植物为矮小灌木,其茎枝表皮很薄,且呈片状剥落。薄皮木是以我国华北地区为分布中心,西至陕西汉中南至河南北部,在湖北、云南、四川等南方的部分省份也有分布,尤以河北省的山区为最多。在我省分布于豫北的太行山区,阴坡或半阴坡,在田间地头、悬崖边、小路边常见其分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薄皮木基本上都是作为观赏性植物和绿化植物种植,因为其花冠呈漏斗状,淡紫色或紫红色,广为人们所喜爱。薄皮木的嫩枝叶和老叶,牛、羊等牧畜喜欢食用,在薄皮木大量生长的地区,常作为中低等饲用植物来种植。由于薄皮木喜光,也耐半阴,喜欢生长在温暖湿润的地方,也耐寒、抗旱,适应能力非常强,在形成优势种后,形成灌草丛植被,野青茅、大油芒等牧草会与其同时生长,形成大面积的灌草丛,使整个群落的饲养价值都得以提高。分析薄皮木化学成分后发现,其粗脂肪含量较高,但其所含的氨基酸和粗蛋白量就比较少,被一些高海拔地区的牲畜采食后,可以获得较多能量,提高御寒能力。 迄今为止,薄皮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叶表皮形态特征,种子萌发特性等方面,对薄皮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学者研究报道。薄皮木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仅仅作为中低等饲用植物,是否具备药用价值,仍需要大量的探索和研究。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决定对薄皮木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细致的提取分离并鉴定,期望能为薄皮木后期的药效学研究、质量标准的评价和临床应用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实验室主要对薄皮木正丁醇部位、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 本实验主要是对薄皮木的干燥地上部分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的分离和鉴定。本实验所用薄皮木采自河南省新乡市万仙山,薄皮木地上部分晾干粉碎后用95%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合并滤液,浓缩回收乙醇溶剂至无醇味,依次用石油醚试剂、乙酸乙酯试剂、正丁醇试剂萃取,减压浓缩,回收溶剂,即得不同极性的部位的浸膏。本实验采用大孔树脂色谱D101柱、制备HPLC色谱、反向MCI色谱柱、硅胶柱色谱(Silicagel column)、凝胶色谱Sephadax-LH20柱、制备TLC薄层色谱、反向ODS色谱柱等一系列分离方法,共分离化合物14个,主要为黄酮类,糖苷类,木脂素类,萜类,脂肪酸类。综合运用紫外光谱、IR光谱、1H-NMR谱、13C-NMR谱、MS质谱、DEPT-135谱、H-C相关HSQC谱、H-H相关COSY谱、H-C相关HMBC谱等现代波谱技术、化学分析方法以及薄层色谱检识等方法确定了这14个化合物的结构,这几个化合物被鉴定为:Flavone,3,4,5,7- tetrahydroxy,4-β- D-glucopyranoside,7-β-[(6-O-β-D-gluc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yl)oxy](1)、Rutin(2)、β-daucosterol(3)、3,4,6,7-tetrahydroxy flavone(4)、(+)-8-hydroxypinoresinol(5)、3,4,5,7-Tetrahydroxy flavone(6)、Undercanoic acid(7)、Gentioluteol(8)、3- Methoxy-5,7,3,4- Tetrahydroxy flavone(9)、Oleanolic acid(10)、坡模酸(11)、β-谷甾醇(12)、巴豆酸己酯(13)、Leptodermis oblonga A(14)。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发现的新化合物,另还有9个化合物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此外,本实验分离得到的 Oleanolic acid(齐墩果酸)含量达到1%,该化合物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传染性急性黄疸型肝炎,风湿性关节炎,肾炎水肿等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对薄皮木所做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薄皮木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明确其化学成分,寻找其中的有效活性成分,以期为薄皮木后期的药效学研究(Pharmacodynamics research)、质量评价(Quality evaluation)和临床应用(Clinical application)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