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语文跨学科整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m99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对综合型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基础课程的综合性改革,促进了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养。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等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基础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地理明确提出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而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与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地理实践力,这又给一线教师设置了一个重大课题。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选科走班”,以及高考试题中越来越多的学科知识综合考查题型,都重视“情境设置”,以及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我们看到了跨学科整合是大势所趋。其实,高中各科很多内容存在着较强的内在联系,体现学科间交叉、渗透、综合等特点。其中,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一方面拥有比较丰富的可阅读与可分析文本资源,也具有很多充满地理要素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从语文、地理跨学科角度而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落实学科素养培养与文化理解传承,也适合学科整合初步尝试。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在理论方面的分析研究,首先是理清说明课题的整体研究,从文献角度对“跨学科”理论研究与案例进行文献搜集与分析,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明晰重要概念,发现高中地理与语文学科整合可链接点。第二部分主要从四个维度分析高中地理与语文整合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案例。一是分析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潜在的地理要素,与语文教师协作梳理必修1-5册以及选修教材,结合高中地理教材发现语文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可整合处,完成学科知识整合的资源储备。二是分析典型地理语文整合教学设计,发现整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叠加,而是学科知识与思维的有机融合并贯穿始终。三是分析典型地理语文整合教学实践课堂实录,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去创设整合课程的教学情境,特别是活动设计等。四是分析地理考题中内化的地理要素分析,就是指向高考考题,从实践运用的角度去分析,检测学习效果,其目的是倒逼学科整合教学实践。第三部分是总结地理语文跨学科整合的原则与策略,并根据自身条件开展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与内容的跨学科整合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在“整合”的思维之下提出了“专题学习”的教学策略,在高中语文任务群“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之下,提出了“二十四节气”专题学习,分班进行了春夏秋冬的节气诗歌、节气谚语、节气习俗学习,学习评价,开展了创新实践活动,如探究“二十四节气与中华饮食文化的关系”,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组织学生进行丰富的、形式多样的节气文创活动等,并采用“课堂表现30%+汇报展示40%+板报设计30%”的综合评测。第四部分是创设地理跨学科整合的第二课堂“巴渝文化行”研学旅行课程。一是在重庆地域背景之下,利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进一步深化地理语文跨学科整合学习,开展绘制巴渝古诗词地图、巴渝建筑文化研学之旅、“人文之城,大美重庆”校园原创文学作品比赛等综合实践活动,其后拓展“巴渝文化行”地理语文跨学科课程,融入历史、生物、美术等众多学科。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从地理教学资源、专题思维、教学形式以及课堂实践四个维度为高中地理跨学科整合积累经验与提供了可行性路径,同时也发现了整合不足与行动研究不足等局限性,但同时也提出了依托科研项目优势资源,扩大教学实践的研究范围,增强多元合作与开发的展望。
其他文献
数字化实验诞生于互联网时代,它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一种技术手段,正在走入广大研究者的视野。科技进步为教育创新搭建起了稳固的支架,数字化实验才有了进入课堂,使课堂熠熠生辉的机会。本研究综合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观察、实验考察和访谈等方法对数字化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了详细的研究。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数字化实验技术在实验创新和课堂应用方面得到补充。本研究在建构主义理论、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本课题通过“课后作业现状(教师版和学生版)”问卷调查,得出传统的课后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学生被迫完成机械性作业,“课后作业”通常成为教师为巩固新知,或是弥补教学低效而进行的“强化”训练,甚至通过题海战术把不会的知识练会。设置的题目常立足于知识重现、原理解释或辨析,而缺乏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诊断;反复操练的题海战术往往成为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源泉,学生并不能主
化学作为一门从分子与原子的水平上去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学科,要求学习者一方面要从微观角度去探寻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另一方面还要从宏观角度去阐释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此外,化学学科中特有的语言——化学符号,起着从微观层次上简单明了地解释宏观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作用。因此,学习者分别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对物质进行表征,并在头脑中建立起三种表征方式的有机联系,即三重表征是化学学科不同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新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文件颁布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逐渐清晰起来,成为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培养目标。其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要点,主要内容包括地理实践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地理核心素养也是根据此提出,其重要的的综合思维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地理学综合性的思想也相统一的。PBL教学模式(Problem-Ba
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将高考改革内容科学有效推进,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学生独立思考、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考查的重点。2017年山东省被列为新高考改革的第二批试点地区,自2020年起山东省高考将自主命题。为了解高考试卷的特点,高效地开展高中生物学教学,本文对2019年全国卷Ⅰ理综生物学试题和2020年山东省
核心素养是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着力于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在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以自贡市第一中学校高中部的学生和教师为例,进行问卷设计与调查,分析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和教师相关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高中生物教材社会责任素养教学点梳理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针对性地开展社
科学史包含了经典的科学实验再现和生物理论知识的生成过程,它是我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重要授课部分,《普通版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高中生物教学要重视对科学史的学习。学习科学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及根源,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本次研究课题的目标是探究如何进一步优化生物科学史的教学策略,以提升高中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本课题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22中学的在校学生
自2004年高考首次采用与新课标相配套的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地理试题逐步将新课改理念融入其中,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的命题原则日益突出,“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逐渐明晰。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现在的高考地理试题,不仅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突出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重点考查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地理高考指导了高中一线教师的教学方向,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对高考试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科教学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是关键。但在当下,绝大多数学校仍使用传统教室作为教学主阵地,往往导致教学资源利用率低,教学方法老旧,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探究能力弱,严重阻碍了核心素养的发展。为解决此问题,笔者所在学校尝试建立一所生物学学科教室,利用其资源整合性和浓郁的学科氛围,弥补传统教室的不足,实现优化初中生物学教学,进而全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研
自2001年起,全国各地开始陆续进行基础教育改革。2015年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互联网+教育”己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也进入了基础教育领域的视野。线上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重点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得到了国家各方面的支持。2016年6月7日,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倡发展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