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的症候群,根据罗马Ⅲ标准,针对患者的主要症状特点及其与症状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症状的模式将FD分为“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syndrome,EPS)”和“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目前,国内外针对F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胃肠动力学、内脏敏感性异常、Hp感染和心理因素等方面,而传统医学对FD从辨证入手分为不同证型,关于FD亚型与中医辨证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 tide-1,GLP-1)是一种重要的肠促胰岛素激素,目前对于GLP-1的研究也多集中于降低血糖这一机制,而GLP-1在FD中的作用国内外少有报道。本文旨在探讨不同证型与FD亚型之间有无关系,同时观察不同亚型FD患者中GLP-1的水平变化,是否可以通过调节GLP-1的水平来改善FD患者的临床症状,进一步探讨FD的发病机制和传统医学在FD诊治中的作用,为FD的治疗提出新的理念。 方法: 1研究对象:收集自2010年12月~2011年4月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患者,经实验室及影像学等检查,除外器质性疾病,按照罗马Ⅲ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共83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63例,男女比例为1:3.15,年龄在25~70岁(44.77~13.32岁)。将所有患者按罗马Ⅲ标准分为两个亚型组,即EPS组和PDS组,其中,EPS组25人,PDS组58人。制定FD患者的临床现况调查表格,并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 2中医辨证:对所有FD患者请经验丰富的同一中医科专职医师分别进行中医辨证。 3测定不同亚型FD患者的血清GLP-1水平:抽取所有FD患者晨起空腹时血液3ml,抽取的血标本收集于一次性试管并于室温下静止2小时,后将分离的血清装入EP管中,-70℃冰箱内保存,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ELISA)测血清游离GLP-1浓度。 4随访:通过电话随访FD患者相应药物治疗疗效情况。 5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分析比较FD患者两种亚型间的中医辨证关系及血清GLP-1的水平高低。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EPS组和PDS组中医辨证及比较 对83例FD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辨证,主要分为四种证候:1、肝胃不和证,2、脾胃湿热证,3、脾胃虚寒证,4、胃阴不足证。其中,肝胃不和证患者共35例,占42.17%,脾胃湿热证患者共23例,占27.71%,脾胃虚寒证患者共17例,占20.48%,胃阴不足证患者共8例,占9.64%,FD的中医辨证分型中以肝胃不和证与脾胃湿热证为主,脾胃虚寒证与胃阴不足证较少。 按照罗马Ⅲ诊断标准FD又分为EPS与PDS两种亚型,其中,EPS组以脾胃虚寒证为主,共12例,占48.00%,其次为脾胃湿热证与肝胃不和证。PDS组以肝胃不和证为主,共30例,占51.72%,其次为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寒证。 肝胃不和证者在EPS组与PDS组分别为5例,30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210,P=0.007);脾胃虚寒证者在EPS组与PDS组中分别为12例,5例,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634,P=0.000);脾胃湿热证者在EPS组与PDS组中分别为5例,18例,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X2=1.062,P=0.303);胃阴不足证者在EPS组与PDS组中分别为3例,5例,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692)。 以上结果说明:EPS组以脾胃虚寒证为主,PDS组以肝胃不和证为主。 2 EPS组和PDS组GLP-1的水平变化及比较 EPS组与PDS组GLP-1水平分别为4.04±0.42pmol·L-1,3.62±0.35pmol·L-1。EPS组与PDS组比较GLP-1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8)。 结论: 1 FD的中医辨证分型中以肝胃不和证与脾胃湿热证为主;针对FD两种亚型,EPS亚型以脾胃虚寒证为主,PDS亚型以肝胃不和证为主。FD的现代医学分型与其传统医学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 2 FD两种亚型患者的血清GLP-1水平无明显差别。单独的GLP-1水平变化可能不会影响FD两种亚型不同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