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是人们追求和实现生活理想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人类历史进程和社会文明发达程度的自身审视。学费是大学为满足学生及其家庭高等教育服务需求而收取的各种费用的总和,核心是教学成本。大学组织分化和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是学费变革的基本动力。在不同时代和国家的大学中,学费性质经历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劳动报酬(也称谢礼colleta)——教育成本(educationcosts)补偿——“高等教育服务价格”(教学成本+利润)的转变。学费变革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学生与家庭生活消费水平、政治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化传统。 本研究选择英、法等六国作为主要对象,以历史比较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建立起“两种属性、三种空间”的分析框架,全面论述学费变革与发展。论文划分为六章。第一章和第六章分别是导论和结束语。第二章至第五章是论文研究主体。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中世纪大学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会有着“知识是上帝的礼物,不能被买卖”的免费教育理念。教学是教士的天职,他们可以享受教会的俸禄。中世纪大学又是行会组织,并以此为模板。学生作为“学徒”要向学校交纳注册费,贫困学生经过校长批准可以免交。如果学生需要加入教师行会,进行公开答辩需要考试费,考试费用非常昂贵。而且,很多世俗教师享受不到牧师薪俸,向学生收取课程费,也称作谢礼。谢礼并没有固定的数目,根据不同的教师身份、课程内容、学生贫富程度而定。在当时,即使是享有圣俸的教师通常也很难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常常收取谢礼。中世纪大学有很多学院,它们往往由社会富裕人士捐赠修建,带有很强的慈善性质,学生在里面学习食宿可以全免。普遍来说,中世纪大学往往受到教会免费理念的束缚,教师需要在理念与现实之间作选择。这个问题最终解决的方法是习惯而不是教皇教义,在约定风俗下,教师倾向于收谢礼。总之,谢礼是中世纪大学学费的最主要内容,是教师作为行会专业人员的一种工资形式。 走过中世纪,学费路径向三个方向延伸。第一,适合不同需求主体的大学类型出现。一方面,由于大学办学成本增加,学费费用增多。贵族和社会上层阶级子弟成为大学生主流,贫困学生排斥在外。很多大学提供高学费教育,如牛津、剑桥等。另一方面,新大学兴起,这些大学主要满足中下层资产阶级,收费较为低廉,社会化程度较高,占有很大的生源市场。第二,国家对大学的不同财政投入方式,制约着学费发展。有的国家把大学作为公共机构,教师作为公务员,可以领取工资,学费成为大学经费的补充部分。有的国家在给大学财政投入同时,承认大学自主法人地位,给学费留有一定的空间。第三,大学组织形态发生分化。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案标志着公私立大学分化,公立大学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投入,学费则成为私立大学重要的收入来源。但不管怎样,在这段时期公共经费成为大学收入的基本来源,学费只是教育成本的补充部分。“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绝大多数的大学没有考虑他们资金的来源和所有权,都遵循一套会计和财务报告准则”。 市场经济走向繁荣并主导大学发展。大学法人发生变革,建立起更有利于市场融资的组织架构。如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政府不仅承认其为独立法人,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大学自身加强董事会建设,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担任董事会成员,还增设经营协议会,负责学校经营管理,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方面,政府把自己看做投资者,通过中间人(基金委员会)与被投资者——大学就经费的数量、用途、效果等方面进行讨价还价,鼓励各大学为争取经费而展开竞争。而且不仅仅是政府,享受这些服务的社会全体都被期待成为此类资金的提供者,而提供给大学的资金是对其所提供服务的等价支付。在大学与学生的关系方面,大学作为生产者,必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学生作为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自由。学校开什么课程,学费是多少,由市场而不是政府来决定。学费是大学经营性收入,也是“教学成本+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