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通过对庞德之译作《华夏集》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论证中国古典诗歌在《华夏集》中的再生。 解构主义思潮早已波及翻译理论界,且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冲击。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奠基人本雅明在其《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一种全新的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即“此生”与“来世”的关系。而庞德借助于费诺罗萨的手稿翻译并出版的《华夏集》正是印证了这一关系,因此该译作在汉诗英译的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尽管国内许多学者和翻译家认为《华夏集》不能算是一部翻译作品,因为由于庞德不精通汉语,其翻译是自由式的创作,使得该译本充满了许多不确切、甚至错误之处。但是在西方二十世界上叶《华夏集》却大受诗人、学者欢迎,并对当时的意象派诗歌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华夏集》,本文循着本雅明的思路来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如何在庞德的译作《华夏集》中获得再生。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对结构主义的反叛的反传统思潮,解构了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并将这一等级秩序颠倒过来。本雅明正是颠倒了传统的原文—译文关系,提出译文不再依附于原文,而是原文生命的延续。 作为意象派领袖之一的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得益于东方学家、诗人费诺罗萨。在翻译过程中,他力求按照原文的手法直接处理事物,并提出要翻译诗歌中“无法破坏”的部分。其译作《华夏集》的出版在当时的美国诗坛及社会都引起了巨大轰动,既赢得了高度赞誉,又遭到了严厉批评。 为了达到自己的诗歌翻译效果,庞德用客观呈现意象的抒情方式,用英美读者不熟悉的近似汉诗的句法结构来翻译汉诗中的意象并置,并在选题上精心安排,选择战争、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