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伊德《东方主义》一书引起了有关西方如何看待东方的激烈讨论,并掀起了后殖民研究的热潮。尽管表面上西方主义可被视为东方主义这一强势话语的对应物,但它能否胜任这一角色仍为学界质疑,因为西方主义并非东方主义话语体系的沿袭,其主旨不在于利用西方主义的话语控制西方。纵观二十年的西方主义研究,学界对东、西方这一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差异致使西方主义的定义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然而其主要表现并未偏离东方如何看待西方这一重心。
在众多针对两方主义这一观点的著作中,美籍华人陈小眉女士之作《西方主义:后毛泽东中国的反话语理论》颇具影响力。该书通过打破萨伊德的东西方二元对立学说探讨了新时期初的以中国为主体的西方主义,并把以政府为主体的官方西方主义、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非官方西方主义、朦胧诗运动、对西方戏剧及相关理论的接受及女性戏剧创作等三起文化事件都界定为反话语实践。实际上,这一观点拘囿于反话语视角,因而有失偏颇。本论文先对陈小眉在其书中的观点予以修正,然后阐明新时期初的西方主义并非着眼于反话语实践,其本质是对主体需要和发展规律的一种体现。官方西方主义是一种统治话语需要,而非官方西方主义则是爱国主义话语的体现,朦胧诗运动和对西方戏剧的接受是中国文艺在寻求自我发展。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引入西方主义,通过梳理国内外对西方主义的各种定义,总结出它的核心内涵:东方如何看西方。
第二章介绍陈小眉及其三部有关中国新时期初戏剧的著作,并引入《西方主义》一书,论述该书在国内外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第三章系统总结陈氏的反话语西方主义观。在她看来,以政府为主体的官方西方主义、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非官方西方主义、朦胧诗运动、对西方戏剧和相关理论的接受以及女性戏剧创作等三起文化事件都可以被界定为反话语实践。
第四章分别从统治话语和爱国话语的视角对陈氏官方与非官方西方主义的反话语实践进行反驳,提出官方西方主义是一种统治话语需要,而非官方西方主义则是爱国主义话语的体现。
第五章论证新时期初的朦胧诗运动和对西方戏剧的接受这两起文化事件的发生,它们并不指向反话语实践,而是文艺自身发展的需要。朦胧诗运动受到以庞德为首的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而后者又与中国传统文化颇有渊源;新时期初对西方布莱希特戏剧的接受促进了中国戏剧的发展,而前者又曾受到中国戏曲的启迪,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为同化西方主义。
第六章总结全文,新时期初的西方主义的终极性目的不在于反话语的实践,而是社会和文艺自我发展的需要。尽管如此,陈氏西方主义还是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西方主义视角,并兼具文化比较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