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化的一种表现,它客观地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将国俗语义的相关知识渗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与感受中华优秀文化至关重要,中学语文教材中包括许多蕴含国俗语义的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化的一种表现,它客观地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将国俗语义的相关知识渗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与感受中华优秀文化至关重要,中学语文教材中包括许多蕴含国俗语义的词语,比如:月、竹、梅、菊等,这些国俗词语背后传递的是民族文化,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国俗语义丰富的国俗词语,透过国俗词语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汉语中“桃”一词,其国俗语义内涵丰富,主要有代指春天、象征理想社会、喻指弟子、辟邪神木之意、喻指女子、长寿健康、男女爱情、象征情义的义项。这些国俗语义的产生,不仅与桃这种植物的自然属性以及流传的神话故事有关系,而且与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相关。论文以“桃”的国俗语义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是引言部分,引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对“国俗语义”、“桃”的国俗语义、以及“国俗语义”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现状,从而得出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语义的类型,分别对词语的概念意义和国俗语义进行介绍。第三部分是“桃”的国俗语义,具体分析“桃”代表的八大国俗语义。第四部分是“桃”的国俗语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主要包括三大价值,分别是便于解读与“桃”相关的文本,便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便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第五部分是“桃”的国俗语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别在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找到与“桃”相关的篇目,并且结合篇目对“代指春天”、“理想社会”、“喻指女子”这三大国俗语义具体展开论述。第六部分是“桃”的国俗语义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现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归纳教师和学生对“桃”的国俗语义的了解情况以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总结归纳调查问卷中反映的问题。第七部分是“桃”的国俗语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改进策略,主要针对调查问卷中反映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提出针对性策略。
其他文献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动手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是有利的,这种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改革浪潮中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当前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有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依然占有主导地位,学生是被动学习的,他们对数学的学习有一种疲倦感,从而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课堂氛围不融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迷.因此,可以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将课堂的
数学信念是数学学习领域中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个体在面对数学时持有的观点.当前新课标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还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数学信念,研究表明,学生数学信念对数学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影响,信念隐藏于无形之中,常常容易被教育工作者忽视.因此,研究学生的数学信念是当前数学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研究首先根据对国内外有关数
进入新时代以后,城市和乡镇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风格和学习方法上正在逐渐改变.因此本研究以延安地区中学数学教师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城乡中学数学教师教学风格的现状,并对其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影响因素和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进行比较研究.文中将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分为五类,分别为自然型、理智型、技巧型、幽默型以及情感型.具体研究数据如下:教学风格的现状方面,城市中学数学教师教学
基础课程改革以来,初中和高中作为两个独立的学段,教学衔接问题日益突出.高一数学既是初中数学的延续,也是整个高中数学的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高中数学课程在高考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原本初中数学成绩不错的学生,进入高中后会出现上课跟不上,习题不会做等问题,数学成绩直线下滑,也会影响其他学科的成绩.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高一学生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面对陌生的班级、教师,一时难以
许多学生到了高三阶段,都会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现象,此状况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心,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致使高考成绩不理想,影响国家教育效益和人才的培养.为了促进高三学生的数学学习,本研究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延安市实验中学高三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原因,并得出改进措施,帮助学生减轻学习上的问题,更好地提升高三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同时弥补高三学生数学学习领域相关研究的
近几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大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教育从业者和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现阶段对于中学数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一线教师如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渗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从学生角度出发针对如何在实际学习中真正将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贯穿于课堂学习各个环节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主要对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以函数单调性为例给
数学在信息时代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与不同学科相互融合,一起向前发展.所以数学学科在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中学数学的信息化教学也越来越普遍,这就对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中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进一步探究中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的提升策略也是了解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以及总结归
启发式教学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启发式教学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的循循诱导与学生的思维扩展相结合,一堂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内容,还要为学生开阔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更加重要的应用,高中是学生建立数与形数学思维的重要时期,也是训练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时期,所以本文以启发式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其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课程一直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任务,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人才。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材是实施语文教育的凭借和载体,文选型教科书是其典型特征,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语文学科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也在逐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近年来语文课程改革下的产物之一,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相关文本更是文质兼美,同时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学习这部分经典文学知识,学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