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历来是翻译领域的热门话题,相应的理论与研究不胜枚举,然而,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翻译,却在文学翻译研究中长期受到忽视,尤其是在中国。 人们通常认为儿童文学翻译就是译者用浅显易懂的词语、短句将原著的意思表达出来即可,而事实上,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比之于成人文学的翻译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字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而将这些内涵用另外一种语言翻译出来确实不易,更何况是儿童文学。在把外国儿童文学翻译成本国语的过程中,与翻译成人文学比较起来,译者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例如:儿童读者的界定;儿童的兴趣所在;儿童文学的特点,翻译的手段等等。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 儿童文学具有交流文化,开阔儿童的视野的作用,除此之外,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儿童能够通过阅读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能得到与原文读者类似的感受,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因此如何实现这一目的以及如何巧妙地驾驭文化差异成为研究学术界的课题。为了解决这一课题,各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很多翻译方法,异化与归化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对。 最早提出异化、归化概念的是德国翻译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早在1813年他宣读的一篇论文中就提出,“译员要么尽量不去打扰作者,而是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就尽量不要去打扰读者,让作者尽量向读者靠拢”(Munday2001:28)。鉴于儿童文学作品读者群的特殊性:知识经验不足、文化修养浅显、人生阅历不足,如果译文充斥着儿童读者期待视野之外的内容,则很难让目的语儿童读者接受译文,因此译者有责任用归化的手段,迎合本土的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将儿童读者不能理解的东西转变成小读者看耳熟能详的东西又感兴趣的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必须用归化进行翻译。外文作品中有些与文化,历史或当地的风土民情有关的内容,这些则不好用归化策略,因为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内容与之相对应,这时就需要采用异化策略。异化翻译之后,译者可以通过注释来进一步解释与此相关的知识,让读者更加明白。对于儿童来说,经过异化翻译的作品,可以帮助儿童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激发求知欲,培养阅读兴趣,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 在本文中,作者将结合老舍先生和苏福忠先生翻译的《快乐王子童话集》的两个中文版本,对其进行研究比较,探讨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如何运用异化和归化两个策略进行翻译,才能满足儿童的需求,既把原文的内涵表达出来,又能让儿童饶有兴趣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