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所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支付活动,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活动范围及其所造成的耗费。由定义出发,作为国家财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支出直接构成和影响着社会总需求,直接决定着财政配置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三大功能的发挥。 从经济角度而言,公共部门从事的任何经济活动,作出的任何影响资源配置的公共政策以及对经济活动管理办法的实施,都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从财政角度来说,财政支出正是政府活动的成本体现。从资源配置角度来说,政府提供的公用品的数量决定了财政支出的规模,从而实现社会的资源配置。所以,依据公用品的最优数量确定财政支出的规模,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公共部门与社会最优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然而,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在现实中却复杂许多。公用品的最优数量不仅依赖于众多的经济因素,而且还取决于财政收入的多寡、公民的偏好,并与财政政策相关。因此,研究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是研究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首要问题。 文章运用公共经济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选定我国30个省份自1998年-2007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历史变动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多方比较,对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因素的相关进行证实和证伪,形成各个因素影响财政规模的认识。文章包括六个部分,其顺序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财政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从总体上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财政支出规模的经典理论,从前人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研究中总结其影响因素的规律,经过分析和整理,选取适合的变量作为财政规模影响因素进行后面的实证分析;第三部分,说明实证方法的选用和数据来源,文章采用面板数据计量分析方法,增强实证分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第四部分,构建地方财政支出影响因素的模型,选取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衡量指标并说明选择各个衡量指标的理由;第五部分,以自1998年到2007年我国30个省份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为被解释变量,综合分析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收入、财政分权以及人口数量四个解释变量对地方财政支出的影响,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证实和证伪上述四个因素与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之间关系的结论;第六部分,根据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提出可行性建议,并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章得出以下分析结论:(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呈负相关关系。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时,其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速度会减慢。(2)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支出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速度快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其缺口导致出现财政赤字。(3)财政分权越明显的地方,其财政负担越重,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不断膨胀。(4)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两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03,说明地方财政支出不是随着人口膨胀而增长,政府对于人口膨胀带来的社会成本承担不明显。 针对上述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的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规范政府职能,推动经济增长。从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出发,合理界定公共财政支出范围,让有限的政府投入提供数量最大化和质量最优化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2)加强财政监督,控制预算执行。在财政支出的具体落实过程中,各部门合理控制财政预算总额,及时接收关于项目开展的预期有效性和实际有效性的相关信息,并随着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变化,作出科学合理的相应调整,以优化财政资金的运作效率和使用效益,抑制各政府部门经费的不断膨胀。(3)完善财政分权,实现公共财政。理顺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按“以公共需要为本”的公共财政观,以“财政负担与财政能力大致匹配”为目标,合理安排政府间纵向支出结构,从根本上解决政府间公共事务治理责任及相应的支出负担失衡的问题,重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文章的创新点主要有:(1)在研究的思路上力争有一定的创新,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同时将影响地方财政支出的四个因素纳入一个数理模型中进行定量分析,关注各个影响因素对地方财政支出的综合作用,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对现有的关于财政支出规模的相关观点进行证实和证伪。(2)在实证研究的统计数据方面,采用面板数据计量分析方法,在大大增加统计样本的基础上,同时反映被解释变量地方财政支出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降低解释变量间存在的共线性问题,增强实证分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