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基于泌尿系统正常人群MSCT低剂量尿路成像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对照研究(120kV和100kV对照)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管电压扫描模式下泌尿系统正常患者MSCT尿路成像技术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方法:收集40例因腹痛等症状而申请行MSCT尿路成像病人的CT数据,所有患者最终经临床证实均无泌尿系统疾患,所有患者包括4期扫描图像(即平扫期、肾脏皮质期、肾脏髓质期、5分钟全尿路延迟期),延迟期扫描分为两组(常规管电压120kV组和较低管电压100kV组),每组20例患者均结合智能毫安调节CAREDose4D技术,参照管电流为175mAs。将两组延迟期单期扫描辐射剂量(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和图像质量(信号噪声比、对比噪声比、5分法图像质量评分)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120kV组和100kV组尿路延迟期单期扫描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分别为(7.04±1.07) mGy和(4.60±0.66) mGy,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308.80±60.00)mGycm和(201.80±34.86) mGycm,有效剂量分别为(4.63±0.90) mSv和(3.03±0.52) mSv,两组分别进行比较,在100 kV组单期辐射剂量明显低于120kV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00),而图像质量信号噪声比分别为(102.34±29.66)和(109.87±33.21),对比噪声比分别为(94.51±28.42)和(103.33±32.91),平均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3.93±0.73)和(3.90±0.58),两组图像质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技术延迟期采用100kV联合智能毫安调节CAREDose4D技术方案能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明显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第二部 分泌尿系统疾病MSCT低剂量尿路成像技术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100kV组和常规管电压120kV组两种不同扫描方案下延迟期扫描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并探讨三种不同后处理重组技术(MPR/CPR,MIP,VR技术)图像对泌尿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的敏感性。 方法:34例患者延迟期采用低剂量扫描方案(100kV+CARE Dose4D技术),62例患者延迟期采用常规剂量扫描方案(120kV+CARE Dose4D技术),所有患者延迟期1mm薄层数据进行CTU图像重组,并与临床、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低剂量组34例中全尿路MSCTU图像的定位诊断率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1%(33/34)和91.2%(31/34),常规剂量组62例中全尿路MSCTU图像的定位诊断率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8%(60/62)和93.5%(58/62),两组比较,在定位诊断(x2=0.288,P=0.592)和定性诊断(x2=0.000,P=0.986)中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论低剂量组,还是常规剂量组,三组不同图像组合对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准确性均高于定性诊断。其定位、定性诊断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全尿路MSCTU图像>含延迟期CT轴位>常规CT轴位,其中全尿路MSCTU图像与常规CT轴位的诊断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25),其余组合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25)。CTU后处理重组三种技术对尿路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MPR/CPR>MIP>VR,定位诊断准确率高于定性诊断。其中MPR/CPR与MIP、VR对照,两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而MIP与VR技术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5)。 结论: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技术延迟期采用较低的管电压100kV结合智能毫安调节CARE Dose4D技术的低剂量扫描方案和常规剂量相比,对泌尿系统疾病具有相同的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