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美的文学史上,艾兹拉庞德不仅是二十世纪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从东方学家费诺罗萨那里获得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一些对日本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笔记,他从中选译了19首中国古诗,整理加工,并于1915年以《华夏集》命名结集出版。自其发行以来,尽管《华夏集》倍受争议,但却受到了英美读者的欢迎,成为一本经典作品,而且对英美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尝试对其翻译策略和经典化背后的文化原因进行探索和研究。改写理论由比利时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该理论认为,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对翻译的选材,翻译的策略及其翻译成品在目标文化的接受情况有明显的影响。考虑到《华夏集》产生的时代及文学背景,在对部分费氏笔记及《华夏集》英译文进行描述性对比研究后,本文认为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这三个因素对《华夏集》产生和经典化起着积极的影响。在意识形态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峻形势对庞德翻译的选材产生了直接影响,使所选诗歌与备受战争折磨的英美人民产生共鸣。《华夏集》中的19首中国古诗以战乱、离别、羁旅、怀旧、幻灭等战争题材为主,这是庞德对英美诗歌主题的一个创新。后期维多利亚诗学统治着英美诗坛,以庞德为首的英美诗人早已不满这种呆板的文学形式,发动了意象主义、漩涡主义等一系列诗学革新运动,提倡使用恰切的意象,通俗简洁的语言,及富于音乐性的节奏来呈现事物和表达情感。中国古诗的诸多特征与新诗学的要求刚好不谋而合,于是庞德借助于翻译《华夏集》发展这种新诗学。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意象的表达,用语简洁,在抒情方式,主题,节奏和修辞等方面进行创新,给英美诗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费诺罗萨和他的妻子,评论家,出版商和学术机构等赞助人也是《华夏集》问世并成为经典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从庞德对费诺罗萨手稿的编纂过程到其成果《华夏集》的经典化历程,庞德时代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对《华夏集》做出更科学更客观的评价,也让我们对庞德和其翻译观点有更深的理解,因而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会对后人作品的经典化提供借鉴,给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