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流域地处欧亚大陆温带草原东缘及北方森林南缘的过度地带,同时地跨中、蒙、俄三国,极高的植被覆盖度及其固有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受森林火灾影响较为严重的一个区域。特别是俄罗斯境内地区,火烧迹地的植被恢复过程基本上均为自然恢复过程,从而使其成为森林火灾及植被恢复研究的典型区域。因此,本文选择黑龙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对其2000-2011年的火烧迹地进行了提取,并从定性及定量的角度对其植被恢复过程进行了分析。本文以遥感数据为基础,首先提出了基于MODIS时序数据的火烧迹地提取算法,对黑龙江流域2000-2011年的火烧迹地信息进行了提取。以此为基础,并以遥感物候参量为分析指标,对火烧迹地的植被恢复进行了定性分析。随后,以植被指数以及净初级生产力为手段,采用与邻近区域相比较的方法,对火烧迹地的植被恢复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以TM/ETM数据为基础数据,对不同火烈度下的植被恢复过程进行了监测。主要得到以下结论:一、MODIS时序数据能够实现区域尺度下的火烧迹地研究,并达到一定的精度。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对基于MODIS时序数据的火烧迹地提取算法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表明,算法总体精度为71%,较之以往的区域尺度下的火烧迹地提取算法有了一定的提高。二、黑龙江流域受火灾影响严重。研究区2000-2011年,年均产生火烧迹地面积达53.21万公顷。年际间波动较大,最为严重的年份2003年,火烧迹地面积大146.79万公顷,而受火灾影响最小的年份(2010年),过火面积仅为18.39万公顷。火灾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境内以及我国的黑龙江省境内,森林覆被率较高的区域。三、火烧迹地地表植被动态变化过程缓慢,特别是在火烧强烈的地区,地表植被的物候参量表现出森林的特征需要很长的时间。选取EVI每年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振幅、生长始期、生长末期以及生长季长度7个物候特征参量作为描述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的指标。结果显示,火灾发声前后EVI表现出明显差异,火烧将造成地表植被的显著减少。在火烧较轻的地区,植被恢复过程较快,如6号迹地;而在火烧较为严重的区域,火烧后基本表现为草地的状态,并逐年恢复,恢复过程受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恢复过程缓慢,甚至经过10年的恢复仍表现为草地。四、火烧迹地的植被指数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恢复表现出相似的特征,且恢复过程较为缓慢。火灾的发生对森林覆被地区的植被指数有极为显著的影响,造成植被指数的显著下降。火灾发生后的次年表现为最小值,之后开始恢复。初期恢复速度较快,之后开始变缓,并且需要7-8年的时间才能接近火烧前的水平。此外,对火烧迹地NPP的分析表明,NPP的恢复过程与植被指数表现出相似的特征,恢复过程可能出现波动的状况,但总体呈增长趋势,恢复过程需要7年左右的时间。不同森林覆被类型下的植被恢复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别,针叶林地区恢复过程较慢,相对而言,阔叶林与混交林地区速度较快。五、不同火烈度下的植被恢复过程差异明显。以火烈度分布图为基础,对不同火烈度等级下的植被覆盖度恢复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火灾发生后的11年里,地表植被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植被恢复总体较好,当仍未恢复到火烧前的水平。在植被恢复的第一个5年时间段内(2001-2006年),植被增长速率较快,所有火烈度等级下,植被增加80%以上的区域均占据主要地位。而到第二个5年时间段内(2006-2011年),植被增长速率减缓,各火烈度等级下的植被恢复过程出现明显差异。从总体植被恢复特征来看,除却极重度火烧强度外,其他火烈度等级下的植被均得到了较好的恢复,植被恢复80%以上的区域所占比重最大。而在极重度火烧强度下,植被恢复80%以上的区域只占到17.33%,比重最高的为植被恢复60-80%的区域,其次为40-60%的区域。表明这一火烈度等级下,植被的恢复过程还在继续,仍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火烧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