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地区遗留了大量的石窟艺术,是中国南方石窟中最重要的分布区,在我国的石窟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年来对四川地区佛教造像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较为深入的阶段,主要都是集中在对佛像的风格、源流以及类别等方面做一定的梳理与研究。对其中的造像形式和造像的原因等有初步的涉入,然而对其中的毗沙门天王造像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基本资料,并且也不齐全。天王作为护法神一般是出现在佛的身边,但在四川却是单独成龛,对它作为主体出现的原因、和中原等地的关系,造像本身的特征等研究少之又少,既没有系统的梳理,也没有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从毗沙门天王单独成龛作为切入点,目前关于四川地区的毗沙门天王造像的许多基本情况都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力图整理出四川地区毗沙门天王造像的基本情况,并与敦煌、中原等地的毗沙门天王作图象的比较,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加以分析和理解,从各个方面更加深入探究,这样的研究才有基础和意义。本文运用历史学、美术考古学、图像学、标型学等的方法,对四川地区毗沙门天王造像进行探讨,从对这个主体形象出现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出发,通过历史文献对四川地区出现的毗沙门天王进行分析;通过图像学、标型学的方法对四川地区的毗沙门天王作一个梳理;运用文化学、考古学等方法关注同时期其地方出现的毗沙门天王造像。最后结合历史文献以及考古报告,对四川地区的毗沙门天王造像作了一些资料的整理和考证,期望能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文章大致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概述了毗沙门天王的概念以及佛教经典中关于毗沙门天王的记载概况;第二章主要是对四川地区毗沙门天王造像的基本情况(图象和文字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并且分区域介绍,目的是能够清晰、客观的概观四川地区的毗沙门天王;第三章主要通过和敦煌、中原等地区的毗沙门天王造像进行比较研究,对四川地区的毗沙门天王的图象特征和源流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分析了四川地区的毗沙门天王的地域特征,认为毗沙门天王在早期的云冈石窟中是没有出现的,到了龙门石窟才出现有天王,而四川的毗沙门天王多是集中在中晚唐时期,而此时的敦煌也出现了大量的关于毗沙门天王的壁画,但是很少有石刻。四川地区的毗沙门天王却是以大量的石刻造像出现,并且单独供养,它应当在开始是受到中原和西域的影响,并逐渐发展的。第四章主要是就毗沙门天王在四川广为流行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主要分析了毗沙门天王造像的流行和当时四川地区的战争有很大的关系,并且密宗在那个时候也兴盛,此外简要介绍了毗沙门天王的神化和世俗化,对毗沙门天王这一形象在今后的流传中的粉本有个大致的了解。文章的主要成果是对四川地区出现的毗沙门天王造像做了较为详尽的整理,通过对天王本身的铠甲、宝冠、脚下地鬼、眷属等的分析,全面、系统的梳理出毗沙门天王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并且通过与中原、敦煌等地的毗沙门天王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四川地区的毗沙门天王造像受到中原和西域的影响,虽然在时间、形制上有一定的异同,但由于历史与地理交通、文化等的原因,四川地区在唐代与中原和西域都有所联系,而其中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从造像的特征来看,不难看出是受到它们的影响。而作为毗沙门天王本身在四川地区的单独成龛也是和当时四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状况是息息相关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