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谦之(1899~1972)福建福州人,是我国哲学家、哲学史家。他的研究领域很广泛,涉及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学、宗教、文化、音乐等方面,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哲学的研究方面,他既有对西方哲学领域黑格尔、孔德、康德等的研究,也有对中国哲学的通史性、个案式、史料学等的研究①。张岱年先生曾称朱谦之是现代著名的哲学史家、哲学家,认为他对于中国哲学史、东方哲学史有精湛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认为其《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一书价值尤高。但是,学界对朱谦之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史、东方哲学史等的研究还很薄弱,对他在哲学与哲学史方面的贡献,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阐明他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创建、中国哲学史研究、日本哲学史研究、中国哲学对欧洲思想的影响等方面的学术贡献,梳理他从五四时期一直到建国以后各时期的思想变迁与真实思想面貌,无疑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从哲学层面整体地考察了朱谦之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形而上本体论的创建、中国哲学史研究、日本哲学史研究、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研究,弥补了近现代中国哲学发展史研究中对朱谦之学术贡献的重视不够之不足。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全面地考察了朱谦之以哲学史上的思想资源为基础的哲学思想的创建——虚无主义与唯情哲学思想,指出朱谦之早年思想的轨迹是从提倡虚无主义思想转变为唯情哲学思想。这两个阶段的特点是:(1)在方法论上,前者是怀疑和否定一切的逻辑理性推理,是“从有到无”的思路,后者是肯定现有和信仰非理性的“真情”,是在“从无到有”思路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不再是简单地“从无到有”生成论意义上的;(2)在本体论上,前者追寻到超越现象界的虚无本体,是体用二分的,后者认为“真情之流”充塞宇宙,并贯彻本体和现象界,是体用合一的;(3)在政治理想上,前者表现为一定程度上对无政府主义的肯定,后者表现为社会大同的理想,不过两个阶段都是以整体的世界主义的眼光来构建普遍性理论:(4)在思想资源上,除了西方思想影响外,前者以道家老庄思想为主要依托,后者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底色。朱谦之早年思想从怀疑到信仰,从否定现实到美化、肯定现实,从超越的理想性、绝对性回归经验层面的现实性,这种转变是流行进化说“从有到无”转变为“从无到有”的思路运用,不过虚无主义是“体用二分”的,而唯情哲学却是“体用合一”的,这两者实际上都是对普遍性本体的形而上追寻和建构。同时,唯情哲学从“真情”的本体论建立,客观上发展了儒家的心性论。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朱谦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成果。第一节、第二节论述了朱谦之对道家老子、庄子的研究成果。道家思想对朱谦之的影响贯穿其学术生命数十年,考察其老庄研究概况对把握其思想主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线索。文章肯定了朱谦之《老子校释》的价值,分析了他对老子、庄子哲学研究的特点和价值,指出他的老庄哲学研究与他对自由的思考、追求真理的思想相关。第三节分析了朱谦之在中国哲学通史上的研究特点,他主要是从“纯化”的角度对中国哲学史在封建时代的发展史做了考察。第四节分析了他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研究,指出他的研究,实际上是中国哲学史这一领域在现代的开创者之一。第三章探讨了朱谦之对日本哲学史的开创性研究。日本哲学在德川时代吸收了中国哲学的思想从而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因此,朱谦之考察中国哲学对日本思想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本章从中国哲学对日本思想的影响方面进行论述,从总体上概括了朱谦之对日本哲学史研究的概况和特点,指出朱谦之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代表了其对日本哲学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他的研究在日本哲学通史和中日哲学比较研究两个方面比较突出,既对日本的朱子学、日本的古学和日本的阳明学以及整个日本哲学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又在日本哲学史的论述中注重中日哲学家的相互影响和思想比较。他偏重于从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历史来看待日本的哲学史。总体上看,应该给予朱谦之的定位是:他开创了中国的日本哲学史学科。他关于日本哲学史的研究,超越了日本以往的研究,用全新的视野开创了中国的日本哲学史学科。第四章考察了朱谦之探讨中国哲学对欧洲思想的影响概况。中国哲学不仅影响日本,在近代也曾给予欧洲思想以一定的影响。朱谦之在国内的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比较早的,他从哲学层面对中国哲学影响欧洲的具体情况做了考察。他通过对16、17、18世纪中国哲学影响欧洲的系统阐述,拓展了人们关于中国哲学对外影响的视野,也给予我们新的眼光来估量中国哲学的普世价值。从他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中国哲学影响欧洲的被动性,以及中西文化接触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提醒我们当前要主动加强文化的输出,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结语部分从总体上总结了朱谦之的哲学及哲学史研究的贡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朱谦之的哲学与哲学史研究:一、朱谦之的哲学与哲学史研究的贡献是很大的。我们应该重视他的这些研究成果。他的哲学理论创建是发展中国哲学的有益尝试。他的《老子校释》价值很高,老庄哲学的研究也独具特色。他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现代较早地进行专题性研究的富有特色的著作。他的研究展现了中国哲学对日本和欧洲在特定时期的影响,突出了中国哲学对世界的贡献以及中国哲学的普世价值。二、虚无主义和唯情哲学的理论构建是在本体论层次上的哲学创建。唯情哲学在客观上对儒家心性论作了一定的发展。三、他从中国哲学对日本影响的角度研究了日本哲学史,实际上是这个学科在近现代中国的开创者。他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日本哲学史的相关研究及著作,也是中日两国这一领域研究成果中最重要的著作,至今还鲜有人能超越。他对日本儒学的研究主要是日本朱子学、日本古学与日本阳明学的研究。通过他的研究我们看到,日本德川时期受中国原始儒家思想与宋代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大。四、他关于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研究,实际上也是中国这一领域的开创性研究成果之一。并且,在国内国外学术界,专门从哲学层次论述这一问题的很少,他的著作最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