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从叙事的角度对译本进行分析解读是非常普遍的,但大多都是从叙事技巧、叙事风格以及叙事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翻译研究家蒙娜·贝克尔教授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将社会学和交际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了翻译研究上,把翻译定义为对源文本的一种再叙事,即“重述”,而译者也可以被定义为“重述者”,译者会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框架设定策略,为了实现各自的目的,来选择翻译文本,选择一定的角度,侧重于一定的内容,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来实现“重述性改写”,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表现出译者的主体性。旨在借助叙事理论来分析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与差别,分析重述过程中,意识形态,诗学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影响,从而揭示不同时期的译者对于同一文本的重述会有其不同的诠释而这些差异将会体现在目标文本的叙事特征以及译者的建构策略上。首先,将会呈上叙事理论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综述,让读者对研究现状有所了解;其次,着重介绍理论框架—叙事理论,从叙事特征以及建构策略两方面入手;然后,对《大卫·科波菲尔》的源文本以及两个分别来自不同时期的中译本的叙事特征,叙事建构策略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揭示出两个译本作者在叙事特征、叙事建构上所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另外,根据文本分析所提供的例证,将进一步总结分析译者主体性在重述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文本选择的动机以及重述的过程中译者所做出的选择。最后,译者主体性在重述过程中产生的差异是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从意识形态与诗学的角度的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重述过程中出现差异的原因。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结论:首先,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而翻译作为一种重述,译者对文本中叙事特征的协调以及建构策略的运用都体现出了译者的主体性。其次,译者的主体性也存在个体间的差异,在重述中具体表现为文本选择的动机以及重述过程中译者所做出的选择,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表达方式的选择以及文化元素的取舍。而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在重述过程中也影响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最终造成译本的差异性。最后,翻译作为一种传播工具,译者通过对源话语、源文本中叙事特征的重新协调,从而在目标语境建构叙事,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也揭示了翻译的功能性,提醒我们,应该传播积极向上的叙事。也为译者主体性以及《大卫·科波菲尔》译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