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优化整合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内化新知。最终使教学达到低消耗,高收效的境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实效型的教学策略进行施教,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内化新知,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三种实效型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以旧引新,架起知识的桥梁
在数学教材中,新旧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旧引新的教学策略来传授新知。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先课件出示下面各题,让学生求商:5÷10=?10÷20=?20÷40=?然后让学生说出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接着再出示下面各分数,让学生求它们的分数值:5/10=?10/20=?20/40=?并让学生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后让学生求下面各比的值:5:10=?10:20=?20:40=? 接着提出:为什么它们的比值相等?学生们就会很自然地带着这个问题对屏幕上的三组式子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归纳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一下子“天堑变通途”。学生们对比的基本性质就不是孤立地理解、记忆,而是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理解,从而轻轻松松地把新知识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二、扶放结合,留下思维的空间
在新课教学中, 为了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呆板,同时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思维空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构建新知。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以“比较2/3和1/3以及2/5和3/5的大小”为例。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用画图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学生们很容易就得出2/3>1/3的结果;接著我再引导学生看书,验证比较结果是否正确;然后我再用半扶半放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讲出算理。
1.结合分数的意义,用提问方式进行引导:课本上把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2/3是取了其中的( )份,1/3是取了其中的()份,因为2份比1份(),所以2/3比1/3()。
2.结合分数单位的概念,再次,用提问方式进行引导:因为2/3是()个1/3,1/3是()个1/3,2个1/3比1个1/3(),所以2/3比1/3()。
在教学比较2/3和1/3大小的基础上, 用全放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比较2/5和3/5的大小,并让他们说出算理。因为学生们有了前面的思维导向,所以很容易就能正确地叙述出算理。最后,我又让学生开展讨论,共同归纳出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法则。这样,既可以避免了教学方法的单调性,又给学生留下了适当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三、淡化难点,减缓理解的坡度
在小学数学部分例题的教学中,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了有效地突破难点,让学生摆脱对知识理解的困惑,可以采用淡化难点的教学生策略进行施教。再如,“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以“比较1/2和1/3以及3/8和3/4的大小”为例。因为这个例题是整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在教这道例题之前,首先安排了以下这道应用题作铺垫:“五(2)班有48人参加植树活动,平均分成3组,每组( )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 )人;平均分成6组,每组( )人。平均分的组越多,每组的人数就越( );平均分的组越少,每组的人数就越( )。通过平均分中组数与每组人数的关系,淡化了教学难点,大大减缓了学生对分子不是1的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中算理的理解坡度,为学生理解“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的算理做了坚实的铺垫。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探究新知的道路扫除了障碍,从而促进学生构建新知,丰富认知结构,发展思维。
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因人而异,因材而异。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策略,关键要看它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只要是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探究的教学策略才是上策。得当的教学策略往往能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内化新知,进一步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最终使教学达到低消耗,高收效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实效型的教学策略进行施教,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内化新知,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三种实效型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以旧引新,架起知识的桥梁
在数学教材中,新旧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旧引新的教学策略来传授新知。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先课件出示下面各题,让学生求商:5÷10=?10÷20=?20÷40=?然后让学生说出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接着再出示下面各分数,让学生求它们的分数值:5/10=?10/20=?20/40=?并让学生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后让学生求下面各比的值:5:10=?10:20=?20:40=? 接着提出:为什么它们的比值相等?学生们就会很自然地带着这个问题对屏幕上的三组式子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归纳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一下子“天堑变通途”。学生们对比的基本性质就不是孤立地理解、记忆,而是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理解,从而轻轻松松地把新知识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二、扶放结合,留下思维的空间
在新课教学中, 为了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呆板,同时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思维空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构建新知。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以“比较2/3和1/3以及2/5和3/5的大小”为例。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用画图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学生们很容易就得出2/3>1/3的结果;接著我再引导学生看书,验证比较结果是否正确;然后我再用半扶半放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讲出算理。
1.结合分数的意义,用提问方式进行引导:课本上把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2/3是取了其中的( )份,1/3是取了其中的()份,因为2份比1份(),所以2/3比1/3()。
2.结合分数单位的概念,再次,用提问方式进行引导:因为2/3是()个1/3,1/3是()个1/3,2个1/3比1个1/3(),所以2/3比1/3()。
在教学比较2/3和1/3大小的基础上, 用全放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比较2/5和3/5的大小,并让他们说出算理。因为学生们有了前面的思维导向,所以很容易就能正确地叙述出算理。最后,我又让学生开展讨论,共同归纳出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法则。这样,既可以避免了教学方法的单调性,又给学生留下了适当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三、淡化难点,减缓理解的坡度
在小学数学部分例题的教学中,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了有效地突破难点,让学生摆脱对知识理解的困惑,可以采用淡化难点的教学生策略进行施教。再如,“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以“比较1/2和1/3以及3/8和3/4的大小”为例。因为这个例题是整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在教这道例题之前,首先安排了以下这道应用题作铺垫:“五(2)班有48人参加植树活动,平均分成3组,每组( )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 )人;平均分成6组,每组( )人。平均分的组越多,每组的人数就越( );平均分的组越少,每组的人数就越( )。通过平均分中组数与每组人数的关系,淡化了教学难点,大大减缓了学生对分子不是1的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中算理的理解坡度,为学生理解“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的算理做了坚实的铺垫。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探究新知的道路扫除了障碍,从而促进学生构建新知,丰富认知结构,发展思维。
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因人而异,因材而异。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策略,关键要看它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只要是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探究的教学策略才是上策。得当的教学策略往往能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内化新知,进一步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最终使教学达到低消耗,高收效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