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国家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体育教师以满腔的热情积极投身于课改之中。这些年,我目睹了课程改革给中小学体育教学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也历经了课改从学习与尝试、困惑与反思到理性与回归的发展过程。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的认识,这其中有收获、有体验、有困惑,而更多的则是对新课改的一些感受与思考。
一、学习与尝试
2003年我区被确定为浙江省首批课改试验区,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形式的我们,既兴奋又忐忑不安,体育课改改什么?体育课程标准与大纲有什么区别?真的能改变当前体育课的现状吗?以后的课堂会变成什么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新课程。为了让广大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落实新课程理念,自上而下的各类培训成了我们了解课标的直接途径。课改专家、著名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各种弊端,新的理念和观点让我们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体育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教学中教师开始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情景式教学、主题式教学、探究性学习不时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不再被统一,教师有了一定的“自由空间”,技术技能教学似乎不再是教学的重点,体育课堂真的“热闹”起来了。而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形式、方法好像都成了“烫手山芋”,教师们在有意无意地回避着,深怕别人说自已不是新课程。一些教师变着法子出怪招,娱乐、休闲体育项目涌进课堂,各类道具替代了体育器材,此时的体育课真可谓是五花八门。省、市公开课上体育教师看得也是“眼花缭乱”,一时间我们真不知该如何是好,难道这就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课吗?我们很想找到所谓的答案和标准,因为我们对新课程有太多的期待。
二、困惑与反思
随着课改的深入,很多体育教师出现了“消化不良”和“难以消化”的症状,一些教师只是把所谓的新课程理念进行了形式上的复制与粘贴,对理念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体育课似乎可以随心所欲,此时的课堂有些浮躁。实践过程中,一些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虽然得到了克服,但其他的问题却接踵而来。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怎么搭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运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怎么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评价?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指标还需不需要?技术技能到底要不要教?教到什么程度?一堂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疑问和困惑不时地被老师们提起,体育课程专家们也在不断地争论着。在这场大讨论中,作为基层教研员的我,细细地品味着各方的观点。问题在讨论中慢慢地明晰,困惑就这样解开。“重读新课标,反思新课程”成了这个阶段的主题。我不断地在想:体育课仅仅是热热闹闹让孩子开心吗?体育课究竟应该怎么教、教什么、为什么?每次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什么载体来实现的?
三、理性与回归
全国第二届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是在反思和讨论课改的背景下举行的,本次活动让我们看到了熟悉的“身影”,北京特级教师的双杠教学正是对体育课改理性回归的一个很好诠释,技术技能教学被重新重视起来,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也有了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体育课堂又有了“体育”的味道。走进课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不见了,技术技能教学不再遮遮掩掩。全国第三届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的“同一内容、不同方法”,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体育教学进入了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新的发展时期,面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深思与改进。体育课改让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了一个相对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对于一个素质高、能力强的老师来说,确实能给教学带来更大的帮助。但毕竟这样的教师不多,一些教师却不知选些什么、怎么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四不”现象:不喜欢的不上、不会的不上、涉及安全问题的不上、没有条件的不上。这样一来,我们的老师能上的内容还有多少?教师相互之间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一些内容总是简单地重复,而另一些项目却从未涉及。制定必修教材迫在眉睫。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评价依然困扰着我们,课程中的部分内容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一线教师所需要的“操作版”还没有形成。面对课改,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课程改革是一种继承,一种发展。课改实施九年来,虽然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将来还会面临很多新的考验。但其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推动是前所未有的,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得人心,体育课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我们更应该敢于实践,勇于探索、实事求是、回归理性,真正让每个孩子享受到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
一、学习与尝试
2003年我区被确定为浙江省首批课改试验区,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形式的我们,既兴奋又忐忑不安,体育课改改什么?体育课程标准与大纲有什么区别?真的能改变当前体育课的现状吗?以后的课堂会变成什么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新课程。为了让广大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落实新课程理念,自上而下的各类培训成了我们了解课标的直接途径。课改专家、著名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各种弊端,新的理念和观点让我们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体育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教学中教师开始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情景式教学、主题式教学、探究性学习不时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不再被统一,教师有了一定的“自由空间”,技术技能教学似乎不再是教学的重点,体育课堂真的“热闹”起来了。而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形式、方法好像都成了“烫手山芋”,教师们在有意无意地回避着,深怕别人说自已不是新课程。一些教师变着法子出怪招,娱乐、休闲体育项目涌进课堂,各类道具替代了体育器材,此时的体育课真可谓是五花八门。省、市公开课上体育教师看得也是“眼花缭乱”,一时间我们真不知该如何是好,难道这就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课吗?我们很想找到所谓的答案和标准,因为我们对新课程有太多的期待。
二、困惑与反思
随着课改的深入,很多体育教师出现了“消化不良”和“难以消化”的症状,一些教师只是把所谓的新课程理念进行了形式上的复制与粘贴,对理念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体育课似乎可以随心所欲,此时的课堂有些浮躁。实践过程中,一些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虽然得到了克服,但其他的问题却接踵而来。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怎么搭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运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怎么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评价?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指标还需不需要?技术技能到底要不要教?教到什么程度?一堂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疑问和困惑不时地被老师们提起,体育课程专家们也在不断地争论着。在这场大讨论中,作为基层教研员的我,细细地品味着各方的观点。问题在讨论中慢慢地明晰,困惑就这样解开。“重读新课标,反思新课程”成了这个阶段的主题。我不断地在想:体育课仅仅是热热闹闹让孩子开心吗?体育课究竟应该怎么教、教什么、为什么?每次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什么载体来实现的?
三、理性与回归
全国第二届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是在反思和讨论课改的背景下举行的,本次活动让我们看到了熟悉的“身影”,北京特级教师的双杠教学正是对体育课改理性回归的一个很好诠释,技术技能教学被重新重视起来,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也有了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体育课堂又有了“体育”的味道。走进课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不见了,技术技能教学不再遮遮掩掩。全国第三届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的“同一内容、不同方法”,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体育教学进入了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新的发展时期,面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深思与改进。体育课改让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了一个相对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对于一个素质高、能力强的老师来说,确实能给教学带来更大的帮助。但毕竟这样的教师不多,一些教师却不知选些什么、怎么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四不”现象:不喜欢的不上、不会的不上、涉及安全问题的不上、没有条件的不上。这样一来,我们的老师能上的内容还有多少?教师相互之间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一些内容总是简单地重复,而另一些项目却从未涉及。制定必修教材迫在眉睫。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评价依然困扰着我们,课程中的部分内容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一线教师所需要的“操作版”还没有形成。面对课改,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课程改革是一种继承,一种发展。课改实施九年来,虽然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将来还会面临很多新的考验。但其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推动是前所未有的,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得人心,体育课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我们更应该敢于实践,勇于探索、实事求是、回归理性,真正让每个孩子享受到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